首页 -> 2007年第9期
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作者:王毅璐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他们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探究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复习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案。总之,教师不再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供应者”、“评判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
在复习时,我们必须做到:(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
3.思维训练、激发兴奋点。
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4.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1.预习法。预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因为复习课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整理归纳法。整理归纳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3.比较法。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了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以后,可以与已经学过的比较两数相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也就进行了复习。
4.讨论法。讨论法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
5.变题法。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 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例如,在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们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加法应用题,改变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减法应用题。通过变题,使学生搞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不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6.补缺法。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四)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1.课前进行打底,提高课堂参与率。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即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2.调整心理状态,引导积极参与。
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对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学困生,通过友伴引导、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在复习中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开展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般引导学生从如下两方面科学地向他人求助:
⑴广泛求助。首先要求学生们转变观念,摒弃 “老师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唯一的咨询者”等观念,树立起“能者为师”的观念;其次,要拓展“求助空间”,要走出学校去求助,能主动向家长、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之,只要能有助于困难解决的就是我们的求助对象,就是我们的老师。
⑵合理求助。当学生们开展复习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求助。但是,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和适量,否则,最后虽然解决了主题,但是自己思考所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使自主性复习成了“他人复习”的代名词,本末倒置。
4.构建主体参与,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力,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复习的行列中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说、做、评”活动,参与到主题式复习中来。①看,即观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表象,为开展复习提供相对清晰的表象,为提取和组合表象奠定良好的基础。②思,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思考,分析解决主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③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组内认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在组间交流本小组研究的结晶,使复习的思路越辩越清。④做。让学生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研究主题。⑤评。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得到启迪,受到鼓舞。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进行相对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