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
作者:贾英雪
(一)中学生物学实验开课率不足的原因
1.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
首先,有些实验受实验材料的制约。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使用新鲜的活体材料,因此只能在实验前有限的时间内购买和保存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材料保存时间过长则会失去活性。例如,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要求使用新鲜的鸡血,最好要在实验的当天早上设法获取。有些实验材料的获取受到季节因素制约,如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影响。这样有些教师由于无法即时获取实验材料或者由于在特定的季节无法完成相关实验便选择了放弃。
其次,组织分组实验的过程比较繁琐,而讲实验则相对简单。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弱不一,组织及自控能力也不尽相同,给实验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因此一些教师避繁就简,放弃了做分组实验而代之以讲练实验。此外,有些实验前后延续时间过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方便演示,也让部分教师选择了以讲代做。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之前需培养洋葱根尖,而培养洋葱根尖的过程则需要近一周的时间。由于实验时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分裂的细胞,因此不能像其他那些实验那样可以通过演示来展示实验效果。
2.主观认识的限制。
高中生物教学往往直接受高考指挥大棒的左右。纵观历年的高考实验试题,可以发现,试题中识记性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应试层面来看,对这些识记性内容的掌握并不一定要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时通过考前突击,完全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
1.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中学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同组学生的相互分工合作,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亲眼目睹实验现象,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快乐,能够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这些动手实验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根本是通过简单的纸上谈兵式的播放录像、讲解、背诵无法达到的。
2.深入对实验过程的研究,增强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启发性、趣味性。
现有中学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有些具有模式化、程式化的特点。实验的启发性不够强,趣味性不够浓,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对实验认真深入地研究,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兴奋状态下主动思考实验、完成实验。
3.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目前,中学生物学实验往往都是学生集中在实验室中完成指定的实验,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事实上,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各有不同,有时会出现在规定时间内,大多数学生已完成实验,而另有一部分学生还未能完成的情况。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在课前请小组成员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大家的集体意识,而且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协助教师对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指导,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此外,对于影响实验进行的客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例如,受季节性影响的实验,可在学期初做通盘考虑,必要时可以适当地调整实验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生物实验对学生开放的时间,保证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从而激发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4.增强高考题命题的艺术性。
建议在高考实验题命题中,教师适当减小识记性试题的比例,同时适当增加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必要时可适当加入操作考查)的力度。理想的试题应该是学生动手做过相关实验则不难回答,而如果仅仅以讲代做、以练代做则无法回答。当然能够设计出达到这一要求的试题从理论上分析是比较困难的,从具体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也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