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作者:谷立娜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下面我结合一些实例,谈谈我经过尝试后的一些体会。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一课时,开头几分钟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妈妈背过你吗?
  生:背过。
  师:你能背你妈妈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妈妈比我重得多。(板书:重)
  接着,学生分小组活动:先比一比语文课本、数学课本哪本重些?同桌同学谁的书包重些?并全班交流:怎样比的?(用手掂一掂书,提一提书包)同桌同学再比一比谁重谁轻,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或:你有什么困难吗?(学生会发现不能掂、提了)
  待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新课的探索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信任学生,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敢在课堂上把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出示例,开始,我就一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例:试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我让学生分小组在直尺上先找出0.1米的长度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找得快,理由讲得清楚;有的学生只找出来了,却说不清理由;有的找不出来,但他们却很有兴趣地在听同学说,有时还问两句。接着全班进行交流,各组代表大多能结合“0.1米”的意义说明找的结果和理由。后来找0.10米、0.100米并说理由,各小组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讨论更加激烈。最后我问:“通过找长度,画线段,比线段,你发现了什么?”很容易地得出了“0.1米=0.10米=0.100米”这个式子,为继续学习、概括小数的性质做好了一个重要准备。
  (三)因地制宜,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
  农村小学条件差,没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媒体,只能因陋就简地给学生创造个体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样能记得牢、用得活。
  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一课时,由于没有米尺,我准备了几根1米长的木条,让学生结合学生尺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和长度,之后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了一根“木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量出“木条”长多少厘米。有的组把“木条”放在地上,各自拿出学生尺,蹲着、跪着,把小尺子放在“木条”上接在一起;有的组把两张课桌拉拢,再把小米尺放在“木条”上接在一起;有的只用一把小米尺和一支铅笔在“木条”上比、画。全班交流结果,有98厘米、99厘米、100厘米……我再让小组与小组间合作,看看会发现什么问题?很用了一点时间,学生终于找出了量的过程中“0”刻度线与20厘米刻度的衔接问题,最终一致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这个过程,学生在操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中进行比较,从而选出正确的方法,获得了知识。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后来期末复习中有一道题“1米-70厘米=()”,我认为有一定难度,学生却独立完成得很好,我让一位较差的学生说说想法,他说:“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减去70厘米还有30厘米。”记得这么牢,用得这么好,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变为一种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让学生对教材的不同感受。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表现出来,让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品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释放出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