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路爱霞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为中学教学创新营造了多元的背景和广阔的空间,所以中学教师应俱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主动应答创新时代的新挑战,以实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应着眼于包括化学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的因素,自觉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
  
  (一)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化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成功。在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并且能给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因为完全不为学生了解的课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道理,学生早已理解透彻的内容,也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集声、色、味、光、态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的强烈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沙尘的起因、危害及如何预防;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塑料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等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想创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大限度地激发起来,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新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心作用。要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探究事物本质的习性,只有拥有强烈探索事物本质的欲望和刨根究底的习性,并且认识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创新活动的必要性,才可能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创造非凡的成绩。教学时,在讲解知识的结论,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权威性的同时,也讲述人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知识该怎么用及其不完善之处,勇于突破思维定势,以及从众心理和对教材与教师的过分信任所带来的束缚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三)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地成长,宽松的环境能使心灵更健康地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在教学评价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致,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环节管得过死,作业负担太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要使优等生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的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纠正“学以致考”的教学思想,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允许孩子们探索活动的失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办法诱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要彻底减轻课内学习负担,改进教学方式,有些课要“减肥”,要“下岗”,有些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在讲评作业和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通过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俗话说:“教无定法”,课外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特别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来说,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1.指导学生从报刊、影视或互联网上查阅,收集有关化学学科的科普读物,化学史、化学家传记等,拓宽知识面。
  2.开设课外实验。课外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趣味实验,设计家庭简易实验等。
  3.结合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撰写化学小论文,举办讲座等提高化学素质。
  总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中学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在内容和途径上不断探索,从而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改革更深入一步,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