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巨运英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想象和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部件,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合。没有对前人知识的经验继承,个人知识经验推广又不深,都难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创新教育也就成为空谈。所以,学好数学知识,掌握知识结构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必要基础。为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论证发现结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复习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公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学图形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在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我利用“自学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交融师生情感,使师生情绪与整个教学过程产生和谐共振,从而培养和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要创新,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索。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因此,在教学中面对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正确的要马上给予肯定,错误的也不要急于否定。“否定”有时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甚至有时会熄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种”,造成“唯老师独是”的依赖心理。再则教师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之时急于出面代理,而是要适当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到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做完准备题后,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试解,当个别学生遇到困难,解答不出来,教师放缓坡度给予提示,让学生再进行思索和探究,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时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随时注重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达到求异、求佳、求新。
  1.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不仅要注意题目解法的多样性,又要善于比较,从而提出最佳解法。例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种儿童服装,每件用布2.2米,现在改进裁剪方法,每件节省0.2米。原来做600件这种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选出最简便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全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点燃发散思维的火花。
  2.利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发展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什么,从而深化问题的认识。如:小刚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10分钟可以走到。如果要提前2分钟走到,每分钟要走多少米?解答后让学生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或一个问题,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区别的应用题,再进行解答,解答后与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迈向创新性思维的境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鱼”,还应“教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发展迁移能力,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位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大胆的研究和探索,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氛围、创设环境,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