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学化学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

作者:刘军贤




  类比法是根据被认识的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其他被认识的事物是否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助于类比法,把一物质的知识推移到另一些物质中去,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用在化学教学中,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类比法的运用实例,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对该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做一小结,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类比法的运用
  
  1.运用类比,建立概念。
  高一化学在讲氧化还原一节时,为使学生较快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我引导学生同已形成的“干燥剂”的概念在定义和形式上进行类比。
  干燥剂:能干燥其他物质的物质,本身被潮解;氧化剂:能氧化其他物质的物质,本身被还原;还原剂:能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本身被氧化。“剂”即指物质,在“剂”前面的词指该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而顺利建立和理解了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两个概念。
  又如初中化学中有有关“原子量”的教学,由于“原子量”属于表征物质特殊性质的一类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此时就可以用学生熟知的粮食的子粒作类比:现有四种粮食的子粒,它们每粒种子的实际平均质量是:高粱3×10-5 Kg,谷子2.5×10-6Kg,玉米2.5×10-4Kg,小麦4.5×10-5 Kg,假定需经常书写和使用这些数字则很不方便,若取一粒高粱种子的实际质量的1/12(2.5×10-6)作标准,其他粮食种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就会得出一种便于书写和使用的简单比值:高粱12、玉米100、小麦18,而一种碳原子的质量是一粒谷子的1/1.25×1020,这样小的数字,书写和使用时更加不方便,此时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愿望,要求用简便的数字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我紧接着讲原子量的概念,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2.运用类比,学会化学知识的迁移。
  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上一个新台阶。
  例1.教材中有:2H2S+SO2 3S↓+2H2O
  可以让学生类比掌握:
  2Na2S+H2SO3 3S↓+3H2O
  2NA2S+NA2SO3+3H2SO4(稀) 3S↓+3NA2SO4+3H2O
  KClO3+6HCl KCl+3Cl2+3H2O
  NH4Cl+NaNO2 NaCl+N2+2H2O
  例2.Br2+SO2+2H2O2HBr+H2SO4,由Cl2与Br2相似性类推得:
  Cl2+SO2+2H2O 2HCl+H2SO4
  Cl2+H2O2 2HCl+O2
  8NH3+3Cl26NH4Cl+N2
  例3.初中有CO2与Ca(OH)2的一系列反应,运用类比法可知SO2在跟石灰水反应时的现象和过程几乎是一样的。
  +CO2CaCO3↓ +CO2+H2OCa(HCO3)2△CaCO3↓
  Ca(OH)
   +SO2CaSO3↓+SO2+H2OCa(HSO3)2 △CaSO3↓
  (澄清)(白色浑浊)(澄清)(白色浑浊)
  3.运用类比,便于理解。
  初中在讲授氢原子结构中为什么没有中子时,可以类比联想到“劝架”的例子:质子带正电,质子与质子会相斥——打架,但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其他质子与之“打架”所以也就不需要“劝架”者——中子了。因此,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这样进行类比,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
  4.运用类比,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例如OH- 阴离子)取代了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例如:CH3CH2CH2—BR+OH-(或 NAOH)→CH3CH2CH2—OH+BR-
  类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溴乙烷跟NaHS的反应;
  (2)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
  [解析] 抓住题给信息,取代反应的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即:R—X+Y-→ R—Y+X-与OH- 的相似点,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1)C2H5Br+HS-→C2H5SH+Br-
  (2)2C2H5OH+2Na→2C2H5O-+2Na++H2↑
  C2H5O-+CH3I→CH3—O—C2H5+I-
  5.运用类比,拓宽解题思路。
  一种解题方法,是从某一性质(或反应)通过类比,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差量法,它的数学基础是比例的性质——分比定律。而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成正比,因而当题意中出现质量的差值的时候,应用差量法会使思路更简洁。例如:将某NaCO3和NaHCO3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12g,求混合物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
  解:设混合物中的NaHCO3的质量为X,则Na2CO3为(2.74-X)
  △
   2NAHCO3NA2CO3+CO2↑+H2O
  
  168 62
   X2.74-2.12
   X=1.08g
  则Na2CO3的质量为2.74-1.68=1.06
  其质量分数为1.06/2.74×100﹪=38.7﹪
  答:略。
  
  (二)正确运用类比,防止类比负迁移
  
  由于类比具有或然性,即有时类比的属性恰好是两者的相异点。例如同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和物质的某些特殊性,极易造成类比错误。因此,在对问题进行类比时,即要比较问题的共性,又要注意其个性和特殊性,从而恰当运用类比法。应当指出,类比应该符合实际。例如,卤素单质在常温下跟强碱溶液的反应,教材中有:
  Cl2+2NaOH NaCl+NaClO+H2O
  学生极易用类比法推出F2、Br2、I2与NaOH溶液的反应都按上式进行,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只有Br2才按上式进行,而F2、I2却不按上式进行,其实际反应为:
  3I2+6NaOH 5NaI+NaIO3+3H2O
  2F2+2NaOH 2NaF+OF2↑+H2O
  又如学习“双水解反应”时,知Fe3+和Al3+遇——均发生“双水解反应”,如果类比得反应:2Fe3++3S2-+6H2O 2Fe(OH)+3H2S↑,那就错了,事实上,Fe3+与S2-的反应要比Fe3+与S2-反应复杂得多,其中还有氧化还原反应 。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习了有关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但随后又做了一个“镁带在CO2中燃烧的实验”感到很奇怪:“镁带怎么可以在CO2中燃烧呢?”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引导分析一般情况下燃烧的条件,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得燃烧定义狭窄。此时可以及时给出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类似上述貌似一致,而实际相异的例子在化学中并不少见。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相异点,防止学生把类比的对象完全等同起来,造成错误。因此,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中自觉不自觉而产生的错误类比。只有有的放矢地采用类比,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