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孙西怀




  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无疑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道德教育不是附加的、不是牵强附会的体现出来。比如第二册引入算盘和第十册教学圆周率时,我就对学生讲,正是这些古代中国数学家的发明和贡献,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并领先其他国家几千几百年,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第九册“百分数”时,我让学生调查解放前本校学生人数和现在本校人数,并求出解放前本校学生人数占现在本校人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感受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约数和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注意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对立、统一、个性与共性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经常编一些节水、节电、节煤、增产、提前完成之类的应用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勤俭的道德品质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只要注意研究教材,挖掘它的内在思想性,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就能达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知识要“内化”为数学素质
  
  传授知识始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为了对付各种考试,敲开升学的大门,而后者是提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基础。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有了知识就可以应试,可以升学,学生知识的获得成了他们学习的终点;而在素质教育模式中,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发展的起点。因而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得绝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结束,而必须把外部东西变为个人内部的东西。在教学乘法意义“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后,学生能对13-3-3-3-3灵活地用13-3×4=13-12=1进行计算,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具有了“内化”的品质,显而易见,思维是“内化”的核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操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书本知识的“内化”。这里思维起着关键作用,它也是“内化”的主要功能。因此,要提高“内化”品质,必须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中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只有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根据的科学思维。例如在第七册“三角形的认识”中出现了锐角、钝角、直角、等边、等腰、不等边等知识,我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各种三角形进行识别,不会混淆,提高了“内化”品质。由此可见,加强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内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当然,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内化”品质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知识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知识“内化”功能日益成熟。
  
  (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它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必须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学生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格等,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能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补偿智力因素的不足。比如学生智力一般,但是他勇敢克服困难,敢于探索,勤学苦练,学习效果往往很好并且持久。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互相依存、制约的,学生学习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活动也就积极,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我在平时尽量注意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为祖国努力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注意结合生活例子,介绍数学的应用,这样不断使学生明确目的,激起学习欲望,积极进行学习。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动机,我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总之,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意识上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紧迫感,从整体发展着眼,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着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