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特区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再认识

作者:李 霞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身处经济前沿的特区体育教育,有它的不同之处,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与层次性;二是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灌输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四是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特区 小学体育 教育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中小学校体育改革。面对生活在优裕环境的特区学生,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将为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教育体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文在分析《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要求的同时,结合特区学校的特点,谈一下笔者他们的几点认识。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与层次性
  学校体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离不开基础教学,体育课堂的基础性是指基本的、传统认识上各动作结构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了解运动的规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发展及兴趣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不能脱离基础教育,其功能主要是奠定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和终身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的基础。这种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效果并不是即时或短时期的,而是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健康发展之中起持久作用。
  素质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基础教育要加强教育的层次,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使不同类型学生活动相互协调,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在原基础上不断得到最优发展,获得成功与进步的愉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素质也都具层次性的发展。
  
  (二)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
  对于生活在经济较发达的特区的少年儿童,生活在物质较充裕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基本上享受着家庭给他们营造的丰富的物质生活。骄傲、自私是当代少年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同时,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处于旺盛、敏感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教学,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这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在内容的安排上避免单一、枯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整体意识。让学生通过游戏与活动清楚地认识与体会到集体团结的力量要远远超出个人能力的总和,学会协调、互助。
  
  (三)加强健康教育,灌输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
  体育课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不应停留在以往“教师-学生”这种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上,可利用及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促进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感知器官的功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教师不但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者,要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或课外的辅导过程中,还要有机地将体育教育与健康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与练习,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磨练学生的性格。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的痛苦,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需要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师行为方面有所改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并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融会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新课标》提出的健康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