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教学艺术
作者:孙积桂
[关键词]集体备课 提高 教学艺术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目前,集体备课已成为各地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1.集体备课是“标准答案”。据报道,一所学校举行观摩课教学活动,每位教师上的是同样内容的课,听课教师听到的四节课都是一个样: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他们不觉有点儿纳闷,为什么四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集体备课了。其实,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很常见。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不能使集体备课成为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流程。
2.集体备课是“网上资料的拼盘”。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的备课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加取舍、全盘吸收。
3.集体备课是“教案之和”。在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集体备课组长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任课教师,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称之为集体备课。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4.集体备课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集体备课都由备课组长“一包到底”。由备课组长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定位教学目标等。这种“家长制”的集体备课不利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充分展现与提高,容易使课堂教学走进程序化的模式中。
二、发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我校的“集体备课”,是指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组内教师根据进度按时进行集体研讨,形成科学实效的方案,每个教师又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风格对方案进行适当增、删、改、补的备课行为。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学期初,教研组长以组内教师多少为单位,将学期所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给组内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备课组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此为“一备”)。发言材料必须包括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注意事项等环节。
2.按实际进度(以最快的班级为准)提前一周(或两周),由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发言材料就该组的整体设计进行解读,然后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构想结合自己的思考展开讨论,并由专人做好活动记录。活动后,教研组长将活动记录送教务处审阅、登记,主备教师发言材料送教务处存档。
3.主备教师辩证吸收组内教师的建议,博采众长,并对自己原有的设计(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撰写课时教案(此为“二备”)。然后拉开行距(以便于其他教师个性化的增、删、改、补)打印,并装订成册,组内教师人手一份。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可以在空白处增、删、改、补,加注个性化的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实际,此为“三备”)。
4.上完课后,在课时教案的后面书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在组内集中交流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理性指导。
为了使集体备课更规范,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为此,我校加大了对各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的监控力度。首先,明确了备课内容和目的,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教研室实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其次,成立了分管领导牵头、教务处参与的检查评价小组,建立了教师自评、他组互评、检查评价小组终评的评价机制。检查评价小组要认真查阅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主备教师的发言材料,为教务处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检查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教研组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总之,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交换意见,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接受,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发扬,个人的教学艺术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