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作者:刘金玉




  
  (八)不轻意开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其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但实际上,许多语文老师变成课堂的“讲演者”、“表演者”、“卖弄者”,只要学生一有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讲、说、写、演,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帮助学生。其实,“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语文课应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在读书中领悟。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教师在课上不要轻易讲解,而要还权给学生。讲解要看时机、火候,什么时候讲、讲什么,决定权不在老师,而在学生。在学生需要时讲,在学生无法理解时讲,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的时候才讲,“讲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讲”。这样的讲解,一定要在“导”字上做方法,导出方法,导出规律,导出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形成能力。
  
  (九)不迁就学生
  
  很多公开课上得很“顺”,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但是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只关注那些举手的学生,而那些不举手的“差生”则被忽略了。“课堂繁荣”的现象是假象,是少数人的表演的课堂,没有以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为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施教”、“不让一个掉队”、“一个都不能少”。而在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是以好代差,以表面的“热闹”代实质的“虚假”。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迁就学生,应让差生首先发言,让中等生、尖子生来补充发言。让差生先回答,就能了解差生的思维,有利于老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再者,对学生回答不能一味肯定,要发现问题,有策略地指出问题,提升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十)不布置课后机械作业
  
  现在学生严重存在着厌学的问题。为什么厌学?因为课后有大量的机械作业,学生非常不感兴趣。由于课堂效率低下,没有做到“堂堂清”,只好靠“课内损失课外补”。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堂堂清”,每堂课都要完成本课时的基本任务,不拔高,不降低。这样,课堂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为课后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认为,课后不应在死知识上纠缠,而应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多点时间读书、观察,参加实践活动。课后时间应该是学生的,一定把课后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使课后时间得到更有效地利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去做有益的事情,让学生想做、能做、做好,在做中求乐、求趣,得到快感,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苦差使,从而就会乐学、爱学、好学。
  从以上分析可见,“十不”教学策略的实质是: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把学生学习自主权真正地还给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实施“十不”教学策略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它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我们相信,“十不”教学策略将会使语文课程在开放中更加显现活力与生机,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