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心理效应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妙用

作者:姚小林




  [摘 要]学困生既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又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转化他们是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与“和谐教育”的理念的最佳诠释。在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如能巧妙的运用心理学效应会使学困生更愿意配合教师,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 学困生 转化
  
  从心理学角度看,转化学困生意义重大。心理学中有个酒水效应:一汤匙美酒倒入一桶污水中,得到一桶污水。一汤匙污水倒入一桶美酒中,同样得到一桶污水。这实际上是强调“污水”的惊人破坏作用。我们如果对学困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污水”,而对整个班级甚至学校起到不可预料的不良后果。如何才能在转化学困生中收到实效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努力,相信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的。
  
  (一)“南风效应”(情感效应)可以消除学困生的抵触情绪,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摆出一幅北风的面孔,对学困生进行训斥、责备甚至挖苦、讽刺,很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明或暗地表示抗议,结果是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而如果先避开问题的实质,通过心平气和的聊天、平等融洽的对话,把学生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和风习习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中的“堤坝”,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学困生也是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他们多点关心,多点爱,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继而接受教师的做法和要求。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受其教”。我们要对学困生们有信心,用 “民主、独立”代替“专制、支配”,用“尊重、关爱”代替“冷漠、遗弃”,用“冷静、理智”代替“贬损、激将”,让他们以阳光心态面对暂时的挫折,赶超先进。
  
  (二)期望效应让学困生打消畏难情绪,重拾学习信心,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
  
  期望效应也指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困生交往过程中,一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期望,他们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和行动等将自己对学困生的高度期望表现出来,这些都将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心理力量。学生也会由此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就会有一定的进步。这时教师再适时适度地指导其学习,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一些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同时对他们的努力成果应给予真挚的赞扬,这样内外结合,收效会更明显。
  要想使一个学生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消极的期望比如心理学上的“比马龙效应”即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行为差劲,而学生一旦将这种观念内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其上进心,伤害其自尊。许多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不良期望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的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去与他们进行交流,用行动去证明老师是从心里面想他们学好。
  教师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呵护学困生,并对其寄予厚望,这必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而且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心理学中的拍球效应就是这个道理,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三)“登门槛效应”可以引导学困生进行学习目标分解
  
   “登门槛效应”可以引导学困生进行学习目标分解,循序渐进,一步步克服学习困难,使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在让他们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之前,最好对其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这样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使其在不断达到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意识到已经达到的目标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预想,而坚定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遵循“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
  此外,学困生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巩固其逐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四)利用反馈效应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回馈
  
  利用反馈效应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回馈,使其对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对保持其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所以,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要及时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并立即指出加以鼓励和表扬,他们则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的。
  
  (五)“非零和效应”建立班级合作互助小组,发动优生结对帮助学困生,实现共同进步
  
  “零和效应”之意是:实力相当的双方在谈判时做出大体相等的让步,方可取得结果,亦即每一方所得与所失的代数和大致为零,谈判便可成功。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越来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就是“非零和效应”的具体运用。就“师生合作”而言,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促使教师向学生学习,并在汲取学生智慧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己的素质。就“生生合作”而言,教育教学创新的思想火花,常常产生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之中,而且优生可以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学困生则会融入教学中,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因此,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往往能共同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相信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了解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