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运用评价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作者:张 旭
(一)以形成性评价策略,强化学生品德内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合格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只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充分证明了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将做人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一生实践。思想品德课程来源于实践,要求在实践中去认识、去体验,去形成品质。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以某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在整个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活动中的现象,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适时进行评价,逐步使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对学生适时的评价,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准确的预测和给予学生及时调整行为的信息,积极有效地达成品德的内化。为学生一生发展与提高奠定基础。
(二)以现场描述性评价策略,强化他律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在学生品德形成中,通过长期的规范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的约束,逐步形成一种意识,达到规范的行为。教师在各种集会或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时,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让学生懂得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是有的,在规范、标准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被评价的学生,能从失意中看到光明,在成就感中奋进。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激励和赏识,这样既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描述性评价一定要注意评价的范例作用,同时强化评价的标准、规范、机制要求等,使学生受到范例形象的约束。另外还要结合范例思想、原理的制度、规范等的约束,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实现描述性评价的他律作用,逐步形成自己的规范性行为,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品德发展与提高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长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离不开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评价的策略和方式很多,但在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中进行评价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扬优抑差,多一些个性化的、有感情的评价语言,少用概括性的文字;多一些形象具体的行为描述,少一些套话、大话;多一些宽容与理解欣赏,少一些批评与责备,多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少一些打击、鄙视。强调鼓励为主,当然也不能对学生明显的错误进行放任。要用善意的批评、期待的话语帮助学生正视错误,调整行为,完善自我。强调评价中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老师与同学的赏识中调整自己,在渴望的心理满足中发展与提高健康品德,使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总之,评价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辨析自己的行为优劣的一种教育和教学手段,千万不要把评价作为对学生进行褒、贬的一种工具。失去评价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功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就从本质失去了教育的本事属性。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积极地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使学生在成功的心理满足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