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家长,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作者:佟金玲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家长,在与家长的接触与交谈中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太调皮、任性,和别人的孩子比起来差远了。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应找一下原因:平时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把话说好了吗?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而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很多时候往往用感情代替了理智,说话时不注意说话的口气与内容,以致合理的要求却引起孩子的反抗,或者有求必应,一味迁就;或者出言不逊,甚至打骂孩子。如果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听话呢?要想让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好孩子,那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贿赂”孩子
  
  一种是语言上的“贿赂”。以相应的语言评价让孩子听话,如孩子正在玩水,把衣服弄湿了,妈妈不想让他再玩,于是就说:“儿子,你要不玩水就是妈妈的好孩子”;另一种是诺言“贿赂”,以许愿的方法让孩子听话,如:“你把画画完,我带你去动物园玩。”还有一种是钱和物的“贿赂”,即以一定的钱物作为报酬让孩子听话,如:“你去给妈妈拿拖鞋,我就给你买西瓜”。这些做法的错误是明显的。它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变相成了一种交易,使孩子感到父母要求做的事,不是我应该甚至必须做的,而是可做可不做,可以由自己选择,这样实质上是给孩子留下不听话的余地。其次,它养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后,孩子每干一件事都会想讲个条件,甚至讨价还价。再次,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学习、做家务事、养成孩子好习惯之类的要求,都是孩子应该做的,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必要步骤,应当使孩子自己产生一种内在动机,乐意去做。家长如采取上述办法,就会使孩子感到这是分外的事,从而失去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
  
  (二)不要威胁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做事,是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因而说话口气、态度就比较简单、生硬。如果孩子稍有怠慢,就采用威胁的办法,如:“你快点吧,干什么了?非让揍你就好了。”这种方法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首先给了孩子不好的心理影响,本来家长要孩子做事是正当的,可一用威胁的办法,孩子迫于家长的威力而服从,但威胁一过,孩子可能马上采取反抗行为。况且这种办法也许当时也不灵验。威胁过小,孩子觉得承受得了,就无所谓;威胁过大,孩子觉得家长不会付诸行动,结果还是不听话。
  
  (三)不要进行不适当的商量与说服
  
  有些家长在向孩子提要求时,过多的和颜悦色,过多的与孩子“讲道理”。比如:“你能不能帮妈妈洗洗菜呀?”“不能,我在做玩具。”妈妈和颜悦色,孩子不领情,一下子就顶了回来,“那能不能一会儿再做呀?”“不能,我正忙着。”此时,多半是家长一扫斯文,转向了发火。其实,这能怪孩子吗?家长的话不就是“能不能”这样允许选择的吗?还有就是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最伤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孩子总会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我长大了就会了,有什么了不起。”“她有什么好?我就不如她。你觉得她好,你怎么不生一个她?”另外,就是把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将来联系起来,如:“孩子,你应把字练好,将来你长大了才能当个书法家。”这种说法也是无效的。一是将来对孩子来说总是一个生疏的字眼,吸引力不大;二是家长要求的事与将来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模糊的;三是对将来的考虑孩子不一定与家长一致:“我才不当书法家,我要当警察。”这样,家长的要求又被孩子看成是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家长要孩子听话,就要使这种“话”听上去不是一种“请求”,而是“要求”。这就要讲究说话的技巧:
  1.家长说话语气要果断,话语简短,自信坚定,让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没有讨价还价余地,必须执行。如:“今天我们不可以再买玩具,因汽车家里有”。即使孩子大哭大闹也不能答应,一两次下来他就懂得你的心理。
  2.不妨来点“请求”。现代许多年轻家长的育儿知识不断提高,“民主型”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所以,有时不妨来点请求,让孩子觉得他是个完整的个体,你和他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3.用鼓励性的话语表达要求。这种话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讲清楚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接着陈述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好效果;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