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用好创造性阅读的七把金钥匙
作者:马钗英
1.务“本”。国家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为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题词中说:“母语的盛衰,意味着一个民族生命的盛衰。”“本色语文”就是要依托教材中的母语言文字,就是要依托诵读去理解、接受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识。但是,现在有许多人淡化了母语这一本色,把语文课上成了纯信息课,科学知识课……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牢记务“本”。也只有务“本”才能保证创造性阅读发展的正确方向。
2.勤“读”。掌握母语的关键要勤“读”。于漪老师说:“母语寓含着人类独有的情和意,寓含着浓郁的民族情结,丰富、深邃、色彩斑斓。”因此,只有勤读才能理解母语这些别无替代的独有的功能;只有勤读,才能理解母语;只有勤读,才能记忆母语;只有勤读,才能用好母语。
3.激“情”。于漪老师教导我们:“语文课要以清晰的思路,激荡的感情,阐释和演绎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提高我国人民的素养,享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如果没有激情,于永正老师教《秋天的怀念》怎么能把孩子们读得全都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失声痛哭?一节课下来,于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反映:于老师所教的课文终身难忘!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如果前边没有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颂式的朗读,怎么会有后来对英法帝国主义毁灭圆明园以咬牙切齿的感情去朗读、声讨?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语文课中激情,创造性阅读更应体现激情。
4.攻“难”。每篇语文课都有一定的难点,需要我们攻占下来。攻占了难点,就等于我们获得了知识,就等于我们在语文领域里有所长进。如五下语文23课《刷子李》里,就有许多貌似比喻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用上了比喻词,但这些句子并不是比喻句。如:
(1)坐在刷子粉刷过的房间里,如同升天一般美。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极是好听。
(3)穿上这身黑,他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4)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5)刷子李刷过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五句话里只有第5句有清清楚楚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才是比喻句。其他4句都虽有比喻词,但却找不出明确的喻体,因此都不是比喻句。有一位老师就通过“本体”、“比喻词”、“喻体”的辨析,让学生更清楚地判断比喻句。
5.巧“记”。尽管字、词、句、段等各个部分识记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到了一些有心老师的手里,他们就能化难为易,垂手巧记。如有一位老师教“攀”字,他设计了这样的顺口溜:树林中间两叉叉,下面一只大手抓。学生一读就记住了,而且不易遗忘。所以儿歌识字、字谜识字有很好的巧记效果。又有一位老师在教四下语文园地“宽带网”这部分时,教材要求学生记住我国五座景色独特、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山“五岳”的名字:“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编了这样两句顺口溜: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重点辨认了一下“衡”、“恒”两字,学生一读就记熟了。这个巧记方法还到一年级学生处试了一下,在讲清句子意思后,读了三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也能记住。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巧记在创造性阅读的实施中,将大有作为。又如有老师教四上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中有以下十二句话:“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矮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很明显,教材编者的意图是要学生按月份的顺序记住十二种花名及开放的时间顺序。如果光靠苦读,负担是很重的。这位老师就运用了简缩记忆法,简缩成了这样两句话;梅兰桃蔷石荷花,栀桂菊芙水仙腊。先通过记住一种花的一个主要字,再去记表达一种花的整句话,由于中间有了一个记忆的支撑点,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这十二句话,而且还学会了一种先通过记重点字眼再记住整句话的识记方法。
6.质“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们有一个实验班总结出了阅读质疑14法,即从课题、记叙文的要素、文章的思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重点词句、人物、景物的描写、文章的矛盾、文章没有写完(写清楚或空白)、语句重复、文章细节描写、打比方、过渡句段、文章内容、顺序变动、自己认为不懂或持异议处等14个地方质疑。有一位老师在教五年级下语文《走进信息世界》、《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时,把后边的选读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组合起来教学,教学的最后,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什么地方有疑问?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老师,前一篇讲的是“信息高速路”,后一篇是讲“信息高速公路”,到底是“高速路”,还是“高速公路”?接着学生间就开始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辩:
生A:应该是“信息高速路”。这种“路”主要是看它的“快速”。从北京发给美国的电子邮件只要十几秒钟就能到了。
生B:我认为也是这样,如果是高速公路,听爸爸说,每小时最多只能开120公里。
生C:我听爸爸说过上海设计的高速铁路(磁悬浮)每小时能开250公里。
生D:我也认为取名“高速路”好。让它(网络)自己有个固定的名字。不能今天谁快,就说“高速公路”,明天谁快了,又改成“高速×路”了。
生F:我认为取名“高速公路”也有道理,这里的“公”是大家可以走的路的意思,不是“汽车开的”、“列车行的”意思。
由于学生的质疑涉及到教材编写问题,因此教师也不能贸然下结论,只能施以缓兵之计:同学们,因为这是教材,我们不能乱下结论,待老师去信向编辑专家请教后再告诉大家。尽管这个“×路”的问题没有最终得到解决,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家对“高速”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7.求“变”。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认识,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替换陈旧的、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五上14 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文章一开始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的街道都能通向罗马广场,从而得出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奥秘,提示人生道路上常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如果我们能用变通思维的办法,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结局。接着文章例举了两个变换思维路子、操作方法,从而“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生动实例。这种境况在我们语文学习中常会碰到。如同学们在写句、写段中,正面的叙述句一用到底,文章的味儿就淡薄了,能否用上一两句反问句呢?这样意思不变,但文彩就大不一样了。审辨近义词的通用等求异求佳的思维训练常会遇到,就看我们“换”、“代”、“绕”、“跨”、“跳“等手段用得怎样了。
综上所述,用好这七把金钥匙,使阅读教学的“创”味搞得更浓,是应对信息时代向人们三个挑战的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