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暖流
作者:胡仁祥
(一)创设情景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发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l.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教师潜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能唤起学生的无限情趣,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我在讲述《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现在我来学习下朱自清先生的《春》。”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来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为文学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的,然而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又如我在讲《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此外,利用图片、绘画再现美的意境,表演(如编课文剧)、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导入情境都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
总之,情境的创设可以把符号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既能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程度不足的局限,又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获得的感知和表象得以展开。
特定情境下诱发的感知,是一种浸润着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境得以巩固,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
(二)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吟诵之中
吟诵移情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读者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方法。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尤其适用于诗歌和散文体裁。诗文中的情感、作者的微言精义,需要在朗读中体会,需要熟读涵咏。“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滔”;“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直沁人心脾。可见这种体味式的朗读,是以声入情、进入作者世界的一条捷径。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供我们欣赏借鉴,特别是那些“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佳作,更值得我们咀嚼、品味。中国语文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人吟诗也会吟”。让学生在文章“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在反复的吟诵之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中人们深情的呼唤和无尽的怀念,《醉翁亭记》中二十一个“也”字所传达出的醉意与情趣,都可以融入抑扬顿挫的诵读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影响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三)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想象之中
语文教学中的想象,主要是读者根据文本的语言描述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再造想象活动。想象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语言阅读离不开形象思维,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一个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从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由于语文阅读、尤其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性活动,情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因素,贯穿于语文阅读的全过程。这样,想象与情感就成为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相生相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情境的感知离不开想象;移情实际上是情感与想象互相作用的结果;同样,角色扮演、朗读涵咏也必须经由想象的参与。例如《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句的朗读: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散学了”这句话有许多未尽之意,包含了无限感慨。朗读要想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情态、心理、感想作出想象,在想象中体味作者无言的复杂情感。
综上所述,如果说情感激发策略重在以具体的感知唤起学生的情感,那么体验策略则是阅读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是情感的展开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