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并非杞忧之忧

作者:邹桃姣




  暑期掩卷,所读甚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书,叶圣陶教育文集等必读书,还有各种杂志,狼吞虎咽了不少,还真长见识。《叶圣陶教育文集》因时代距离和所收篇章无联系之故,断断续续,挑目检录读了不短时间,全然没有读那些畅销书的酣畅淋漓和迫不及待之感。掩卷一想,这很正常,因为教育文集不等同于小说和故事,它不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话,而是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告诉你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和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读这样的文章,除了需要有职业的眼光和严肃的态度外,还需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耐心地读完了叶老的教育文集。我把文集分成几类,如“谈读书”、“议作业”、“教师的职责修养”、“训育”。在这几类文章中,有一类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那就是“受教育与改善生活”系列文章,如《暑假期中》、《受教育跟处理生活》、《改善生活方式》……可见名著的光芒能穿越时空向无限远处辐射。
  从叶老的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了这样的思想:在学校里当学生,就是在“预备生活”。而所谓生活,就是“每天碰到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去获取处理生活的知识,去历练处理生活的能力,即所谓“教、学、做合一”。唯有这样,才能打破“学习跟实做的界限”,才能“过一天就是一天的充实生活”。而纵观青年们的生活,叶老认为都有改善生活方式的必要。叶老列举了他那个时代青年们生活方式的一些实况:
  课堂上听课不认真,做作业敷衍了事;考前抱佛脚,考试一过,全部忘掉。不知为啥学,不知把习得的东西转化为生活的经验。精神懒散,严肃的升旗仪式,可是懒洋洋地集合、懒洋洋地唱国歌;劳作课一学期制不成一件东西……
  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在今天一些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做事没有计划;吃不得苦,耐不了劳,遇到困难就撤;有难题不会做,等着老师讲,甚至老师讲时懒得听,懒得做笔记;脏了的衣服鞋袜,等着老妈洗;看到好吃好玩的就上;电影院上映新片大片了,多贵的票都去买了看;哪家餐厅推出什么新口味了,多远的路都跑去品。不喜欢学的功课丢一边,没有自尊,缺乏意志,一切皆凭兴趣……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状态实堪忧虑。
  这绝不是本人的偏见。暑假期间,我有幸成为“跟着课本游中国”学生夏令营带队老师之一,目睹了学生身上的一些陋习。就拿吃饭来说吧,吃饭前有点饿,哪怕离开饭只有20来分钟,孩子们马上去买方便面、香肠、零食。一袋面5元,一根香肠3元,一瓶饮料5元,全然不顾价格。而吃正餐时,他们却没有食欲,只好“望食兴叹”。餐厅服务员的碗筷还没收拾完,他们又喊饿,于是杂七杂八地开始吃零食……尽管我多次提醒、限制,甚至命令他们饭前不要吃零食,他们口头上答应得很好,可转身就把钱送给了那些推销员。有时给我一点面子,在餐桌上勉强扒拉几口,等我一背过脸,他们的饭菜就全倒了。不仅是我带的这一个队,其他队也发生过类似情形。
  面对学生在生活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欠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肩头有几分沉重。而我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也绝非个人之见。一叶知秋,经验和理性告诉我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及思想健康状况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我们的孩子如果只知花费不知创业的艰辛,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为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我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在优裕物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教育的担子很重。我们有责任去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让学生心有理想,行有信念,养成顽强的意志,能开拓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