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打造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赵新明




  新课程全面走进学校,走进师生的生活已经三年多时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上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想以初中数学公开课为切入口,希望从中发现并能说明一些问题。
  
  一、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更多的学生喜欢这种合作交流方式,他们从中展示了自己,学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合作学习,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不能单凭自己的意志,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而应以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把握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滥用或流于形式等普遍现象:
  1.合作学习每节课必用。合作学习似乎是一种灵丹妙药,在我们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把交流合作看做是必要的环节。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圆柱课时,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合作交流怎么做圆柱,显然这样的合作内容过于浅显,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哪些问题需要合作,教师要心中有数,必须选择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的教学内容开展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也只有这时小组合作交流才能增进学生间相互激励、互相促进,从而擦出创新的智慧火花,极大地激励学生。
  2.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时可以看到,公开课上老师给出题目后立即让学生合作学习,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由于出示题目的速度快,学生往往还没有看清楚,还来不及审题以形成自己的思路,便被老师逼着开始合作,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交流而交流。老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合作也很仓促地两三分钟就停止,这种假讨论,伪装的合作,是根本无意义的。
  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课改模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三、课堂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积极应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精心安排设计,要根据课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把握好应用的“度”,要真正让多媒体起到应有的作用。多媒体应与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要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锦上添花。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然而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不够充分,特别是优质课评比,人人比着用。
  应该说,教师制的课件很好,能用形象直观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许多老师还应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调节学习氛围,但似乎让人感觉教师成了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则粉墨登场,成了教学的主宰。例如在教授《黄金分割》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芭蕾舞演员剧照、东方明珠电视塔、埃菲尔铁塔,等等。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大家,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展现给学生,在导入新课中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由于观看时间长,学生只顾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重点搁置在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技术的本意,走到了课堂教学的极端。
  
  四、过于强调知识的探究过程
  
  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教师要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的成效好坏,关键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随着教师的思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提出,然后相继给出解答。
  总体上说,“好问题”有两个标准:第一,问题要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有意义;第二,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使学生处于“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状态,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具体地说,就是可以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关节点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点上、学生数学思维的症结点上等方面提出问题。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