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验创新的快乐

作者:钟淑秋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在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所以,新课标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提供的几组词语编故事,写想象作文。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一)放飞思维,激活想象
  
  童话、寓言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童话最接近学生的内心,反映着真挚的童心。因此,编童话故事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心灵、宣泄情绪的机会。怎样顺利地打通学生想象的通道呢?课伊始,进行故事接力,创设了故事情境,激起了思维的涟漪;听声音,想故事,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浮想联翩,神思飞动。再让学生说“111”是什么,利用简单的图形,从形及物,由此及彼,想象的大门随之洞开,而这“111”又正是这次习作内容所在的页码。这一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兴趣盎然,引起和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情绪,产生愉悦的心理反映。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培养其良好的听说习惯,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然后,以一组组词语为载体,一个个事物为主人公,由物及事,架起了思维的立交桥。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名山大川、文具五官都赋予了生命与灵性,在学生的想象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二)自主选择,彰显个性
  
  从习作的内容来看,学生可以选择习作中提供的词语,也可另选词语来编故事;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可以有个人空间,独立思考,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故事接龙,共同表演故事;从交流的对象上看,不仅可以和同学、自己的科任教师交流,还能向听课老师请教、交流。课堂应呈开放格局,教学信息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交际形式多样化。通过组织双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自然、开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三)关注生活,乐于表达
  
  课标对第二学段习作提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虽然童话可以海阔天空,驰骋万里,但它仍然与生活、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导编写童话,不仅要充分联想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应调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写得有意义、有新意。在学生自由组合活动时,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联系此前学习《喂,出来!》、《消逝的仙湖》等文章后对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的调查,以及口语交际“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的讨论,来关注环保这个主题;联系学生不爱护眼睛,体检中视力不达标者越来越多这一实际情况;联系个别同学不爱惜文具,不爱惜学校财产等行为;联系社会的旅游热等热点问题……这样必将推动学生学会观察、敏于思考,更多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心态,除采用智慧果、智慧书签等激励手段外,还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创新的空间,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开始,我设计了“故事大赛”,竞技性强,课堂活跃,但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同学只能当听众。基于这种考虑,我把教学设计改为自由地把所编故事讲给别人听,在小组内让小主持人主持“小小故事会”,尽量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课中还鼓励学生向听课老师请教,并且把交际活动拓展到课外,把同学当做邻居的小伙伴,通过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共同学习,享受快乐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树立既是一位学习者,因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的理念,构筑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共同接力,合作表演,一起讨论,一同习作。课后一位同学拿着他得到的智慧果,对我说:“李老师,您写的《“三山”的邀请》很有趣,很有新意,这个智慧果送给您,祝您更上一层楼。”其实,“人性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对学生思想中的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创新火花,都应为他喝彩;对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同学,鼓励他们用智慧果奖励自己。在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收获快乐的同时,学会欣赏自我,体验和享受创新的快乐。对老师而言,学生对我的赞美,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让我们共同浇灌学生想象的幼苗,让他们绽放出创造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