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作者:王福军 钟剑明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科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就预设与生成在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创造必要条件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因此,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1.预设明确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同时要考虑到我们所设立的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因此,目标的设立要有“弹性空间”。
  2.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科学课内容的亲切感,引发科学课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现实。笔者在讲授《光的折射》一节时,为了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折射”进行了如下引入。
  教学片段:教师举起手中的多媒体投影仪的遥控器。
  师:它为什么能遥控投影仪呢?
  生:它是通过红外线来遥控投影仪工作。
  师:请一同学上台,在讲台前向同学们示范遥控器是如何对投影仪进行遥控的。
  师:同学们发现?
  生:遥控器在遥控投影仪时是正对投影仪的。
  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投影仪,比如朝反方向按,它也能控制投影仪吗?
  学生尝试几次并成功了……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铺路搭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自然地衔接起来,既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创造了学习背景,促使学生质疑生活中的现象,产生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动机。
  3.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留给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同时这种预设也应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动可变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科学课有关解题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做到既要预设各种具体解法,又要预设思路的探索过程;既要预设通性通法,又要预设巧解特法;既要预设正确解法,又要预设错误解法;既要预设教师的解法,又要预设学生的解法。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所以说,教学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如果抛弃了预设,而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这就偏离了教学生成的本质,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强化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1.激活“亮点”,珍惜课题生成资源。
  [案例1]在《人的性状差异》一课中,在组织“观察人的指纹”活动时,老师发现忘了通知学生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为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见,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尊重生成,还学生课堂主动权。
  [案例2]一位老师上《蒸发》一课,为了让学生知道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他让学生先将温度计浸入酒精中,然后从洒精中提出,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实验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解释温度计读数变小的原因,一位同学说:“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了室内空气的热量,使室温降低了。”这样的回答令老师颇为意外。不过老师随即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一个同学说这样的解释不合理,因为就那么一点酒精蒸发,不可能使教室空气温度有明显的降低。说得不错,老师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实验来证明以上解释是否正确。经过一番议论和思考,一个同学说:“只要用两支温度计就行了。”其中一支的玻璃泡是干的,将另一支从酒精中取出后,放在一起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都会变小。学生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做了实验,证实原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对此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位同学的错误解释撇在一边,告之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他的错误解释作为新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教学探究活动,重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3.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预设”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而这正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明确课前预设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态地体验知识,提高能力。当然教师要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