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赵 珺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教育。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那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学信息的交流方式单一,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只有教师观念转变了,才能重新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的教学切入点,由始至终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
  
  (二)培养创新意识
  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有学生对生物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生物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营造创教育的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学生汲取知识、有意识地训练思维和锻炼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模式、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不是教而得之的,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任何创新都是在一系列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一旦离开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便不知如何下手。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疑问,就没有新的见解,创新更无从谈起。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层层设疑,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形成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要给予客观评价,充分肯定。伴随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求知欲将会更强烈,这样借问题促探索,借发现促创新,学生就会在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创新能力。
  2.突破定势,引发创新。过去的思维成果如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或者未曾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后遇到类似事物和现象时,人们仅凭经验就得出结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人们通常只能得到“常规”结论,容易导致思维的因循守旧,阻碍思维的创新。定势思维人人都有,它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教学中,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时时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生成。
  3.启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思维常存在跳跃性。对于某一事物,他们观察之后常会产生想象。教师必须抓住机会,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4.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教师应针对生物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