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谈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王丽英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时空,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教学方式。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
  2.心理学理论基础。学生心理学有如下特点:发展的潜在性,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创造性,较强的可塑性,迫切的探究性和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有无穷的探究知识的渴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与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而平等的学习机会,感受和体验平等和谐,相互帮助和相互启发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享受学习的幸福和成功的愉悦。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我们应该创造亲切、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创设环境的方法较多,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把前后四人编成一个小组,做好分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根据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做好记录;还可以以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小组中的成员分工协作,最后小组发言人宣布讨论结果。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今后的地理课堂上,教师逐渐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组织探究,教师将成为一个助学者,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焦点,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2.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的意识。教师在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力求使学习内容和形式兴趣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课堂要求用灵活的形式,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于空间,培养参与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34个省级行政区”时,单单介绍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等内容太多,学生不容易记忆,课堂上采用探究式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介绍一个行政区——河北省,简称“冀”看它的形状像一只巨人的手掌,行政中心是石家庄,手掌中心把首都北京和工业重镇天津市,它邻近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山西、怀念、山东、东临渤海。其他的省区让学生总结,六个小组选出五个省区进行准备,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除了总结出各个省区的简称、首府,还介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这课堂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乐于探究,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实地考察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如讲解水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带着学生考察本地的大沙河被污染的河段,了解了污染的情况和造成损失,要求学生调查河水由清水变成污水的原因,寻找到污染源,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法。学生看到污染的河水和带来的损失,身心受到震撼,表示一定要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课后又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文章,并及时在板报上刊登,号召全体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如为什么北方春天和秋天总刮大风?冬天为什么白天那么短?夜晚那么长?气象台怎么预报天气?小组先讨论,选出代言人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此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培养了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根据这样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索上来,鼓励他们主动探究,获取终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