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发散思维训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者:徐庆霞
在日常生活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不难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将从何谈起?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呢?就要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精选发散点,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事物延续性三方面是发散思维最为重要因素。
(一)精选发散点
每一篇文章的发散点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巨细无遗,满篇乱点,不然就会破坏教材的完整性,也有悖于自由发散的目的。如《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至少有四个发散点:①“庐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有户姓周的人家。他们家的堂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周总理和小桂花的合影。”——这张照片照得怎样?人物的外貌是怎样的?②“提到放牛,总理提高了嗓门说:‘啊,放黄牛还是放水牛?要是放水牛,那你可以骑在牛背上罗!’”——周总理怎么也懂得放牛?③“……不知什么时候,屋子里已挤满了老乡们,大家都乐呵呵地望着周总理。”——乡亲们为什么会来?是怎样得到消息的?心情怎样?④“总理摆摆手说:‘今天不吃了,等你们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了,我再来你们这儿做客。’”——他们的日子过得红火了吗?周总理来做客没有?……对于这些发散点,如果都做一番发散,非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课堂秩序凌乱不堪,甚至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在处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第三个发散点,并提出“乡亲们走在路上会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列出了一大堆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为他们提高作文能力进一步丰富了词汇基础。同时,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也引出许多生动的句子。有个同学接着第十自然段“周总理拉着小桂花的爹一起坐在长凳上,笑着对他说:‘你也姓周吧,那我可是到了家里了!’”这样写:趁着这个机会,小桂花悄悄地溜了出来,你知道她去哪里吗?原来她是去报喜呢。你看,她走到东院子,高声地叫着:“李爷爷,快来我家,周总理来啦!”李爷爷听了,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了。他连忙停下手里的活计,拍了拍衣服,一阵风似的上了路,脚步快得似乎年轻了好几岁,乐滋滋地向小桂花家走去……
(二)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合理地想象
合理地想象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飞越性”,多些“由此及彼”的联想,即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和灵活性等基本能力,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对《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理解,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边呈现直观教具(教学挂图或幻灯),一边着力对“腾”、“走”两字进行讲解,极力描绘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从而使学生产生“波浪”、“泥团”的感觉,引导学生崇敬红军战士踏遍“万水千山”为“等闲”的英雄气概。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找准发散点后思维的拓展,对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有着春雨般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注意事物的延续性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创造性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它的敏锐性、集中性、灵活性、形象性、新颖性就会喷发而出,就有了独立思考的产物,即新概念、新思想等。如某教师在《一张珍贵的照片》教学总结后,抓住第四个发散点,要求同学们将课文的最后一句齐读一遍,并问“读过这句话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有的说“周总理后来没有去做客,因为他太忙了”;有的说“周总理后来去做客了,因为他很关心群众,而且说话算话。”他们据理力争,各不相让。这时,教师又作深入诱导:“周总理第一次去庐山村是什么时候?他是哪一年逝世的?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说明什么?”同学们受到启发后认为周总理应该去了庐山做客。“那么,他第二次去时外貌变了没有?庐山村变了没有?他还和小桂花照相吗?小桂花和乡亲们又有何变化?”有了这些发散思维作基础,教师立刻出示了作文题《第二张珍贵的照片》。此时,同学们畏惧作文的心理早已荡然无存,一个个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事物的延续性规定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某些方面,但并不妨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天交上来的作文便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文能力必定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