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作者:李 娜




  教学目的: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略)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那洪水究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灾难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生反馈)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看,洪水来了,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在这滔滔洪水中人们会怎样呢(课件展示洪水)?(生自由想象说)
  师:大家说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是啊!不能,不能再让老百姓这样生活下去。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大禹开始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了。你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禹治水的吗?
  (三)细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请思考:大禹在什么情况下接受重任开始治水的?大禹和父亲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些句子能体现大禹治水的艰辛?
  2.全班讨论交流。
   (1)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 临死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叮嘱”是什么意思?
   (2)鲧用息壤堵洪水。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大禹为什么要改变父亲的做法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大禹具体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总结:开凿龙门、挖通河道、垒起堤坝、引水入海。
  师:大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传说,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堵住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酿成水患。他先调查地势的高低,然后根据地形的变化,让高处积水流往低处,使小河的水注入大江,最后流入东海,从而制服了洪水。
  (3)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师: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大禹的辛苦吗?(指导朗读)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大禹经常起早贪黑?理解“常常”、“又”。同学们,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还可能会吃哪些苦?(学生自由想象)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大禹治水时的艰辛。(生齐读)
  3.过渡
  师:同学们,大禹治水的过程历尽千辛万苦,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呢?你从哪儿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生反馈)
  师: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大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指名填空)
  师:同学们,如果这两个句子没有刚才老师请大家填的这些词语会是什么效果?请看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师:读第一个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看看这些词强调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10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大禹在干什么?他三次路过家门,说明不止一次有机会回家,可他却没有回家看看。“看一看”花的时间长吗?大禹不想他的亲人吗?你能说说大禹路过家门时他会想些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大禹多想回家看看,可是他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看,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让我们再来读这一段,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生感情朗读)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师:就这样,大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动画展示)
  师:让我们放声朗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五)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