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体会

作者:刘喜芹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可就是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做到收放自如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我一度这样想。自主学习就是老师少讲授,如在阅读《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如果做不到收放自如,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三)在鼓励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有好效果。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故乡》,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不深刻,小组合作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则一知半解。有时我还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看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后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如教学《三峡》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②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③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不能只注重表面,还要注重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在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对话的同时,老师要加强倾听和交流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中,我曾经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认为对话就是老师多说,学生少说,或者就是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再就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之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的闪光点。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让他们展开议论、组织交流,这样往往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收不到满意的效果。有时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不及时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改变自己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