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走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作者:陆家兵
(一)研读课程标准,防止拓宽求深
高中政治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组织和观点的呈现上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对相关知识点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虽然教材编写者一再强调要控制教学的难度,但由于对未来的高考不知深浅,不少学校表面上执行新课改要求,暗地里却拿老课程来补;还有的学校则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穿新鞋走老路,继续执行老一套。这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过于空泛”为由,不把精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从不接触课程标准,对原有的知识和体系缺乏“有所破,有所立”的勇气。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在谈到《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时曾说:“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还小。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这就说明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并把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才能恰当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
(二)追求形神兼备,避免“活”而不实
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动起来。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展示自我;新课程倡导过程体验,于是,辩论、游戏、小品等便被搬上讲台;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蔚然成风。这样的课堂是动了、活了,但在这繁华与热闹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效果如何呢?”学生发言积极,但这只是少数活跃分子控制着“语言霸权”,其他同学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小品喝彩一片,却一笑了之,缺乏深层思考;讨论看似热烈,实则海阔天空,缺乏主题。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开展必要的活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行为更加自觉,仅仅依靠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为动而动,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最近听了一些公开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华而不实,像在欣赏一出出“教案剧”。每一堂课我都留心观察和计算了一下课堂上学生安静读书、沉静思考的时间,结果是这样的时间太少了。表面上的热闹并无法掩饰骨子里思维的贫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进行紧张地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在安静中思考与交流,才能使思维清晰,才能获得心智的增益。我们所追求的参与也应是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参与;是深层参与,而非浅层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而非形式性参与。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同时要善于反馈矫正,回归课本,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否则学生只能是在玩玩闹闹中一笑了之,匆匆忙忙中一无所获,“活”而不实,“活”而无效。
(三)创造生成环境,克服预设不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新课程强调生成意识,强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强调建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预案时,应当留出足够的自由教学空间。但我们的很多教师却误读了这一点,过分强调生成,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他们认为预设多了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就会使教学陷入固化的囹圄之中,机械、呆板,会妨碍灵感的激发,因而在课堂上刻意生成,随意生成,一味地跟着学生走,结果导致了教学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其实,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堂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础。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而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我们必须清楚,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哪个学生比老师更清楚,教师永远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方案,并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要、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才能从懵懂走向顿悟,内心才能从迷惘变得敞亮。如果预设不足,不仅会降低教师威信,也会干扰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
(四)倡导激励教学,杜绝评价失准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课堂上,一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看法:“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占我钓鱼岛,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应当反对日本,首先从经济上打击它,拒绝日货,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将日本的在华企业统统赶出中国去!”教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大加赞赏:“爱国精神可嘉,而且很有一番见地,很好!”我感到很吃惊,这种不冷静的而且略带极端的思想竟然也得到了肯定和表扬。课后,我曾和一些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有些老师说:“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评价,主张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打破标准答案的禁锢,给予学生充满热情的鼓励,从而激励其释放能量,提高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但如果对学生的赞赏过于廉价,表扬成灾,甚至连学生的错误思想也不敢纠正,似乎一纠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智慧,那么就会物极必反。一味地赏识和一味地斥责只能是殊途同归,都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杀手”。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不能任意拔高,更不要“霜雪同临”。学生的观点正确、新颖、有创意的,我们要毫不吝惜地表扬;学生的认识出现错误、偏差、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我们应一针见血地指出。
新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新课程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但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前进的方向,明确存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能认真解读新课标,研钻新教材,真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定会拨云见日,在新课程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