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让新课改链接“昨天”与“今天”

作者:孟庆甲




  1.案例: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乘法”。大家高不高兴?
  生(齐):高兴。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由小朋友自己来学习,看哪些小朋友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掌握有关“乘法”的知识。下面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第68页,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自学。
  2.反思:从上例中可以发现,部分课改教师片面地去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内涵和精神,总以为只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放手让学生全程自学课本,就是新课改,就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其实这只是“形似神离”、“得其虚表而失其精髓”,因为他们并未深深领悟出课改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第一,模仿与记忆同样也是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所在,但也绝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方式进行持久、机械、僵化地运用;第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着重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同样它们也不是唯一方式、万能方式,同样不能机械、僵化地加以运用。自主、合作要因人而议,因教材而议,更要在学生掌握一定自主学习方法、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基础上灵活开展,并且必须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条件能否按需提供来估计学生自主、合作时间的长短,不能凭空断定。像上例中的“自主”,其实是一种形式上的“自主”,只能是属于放任和放纵,极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迷失学习方向、形成不良习惯,学习成绩要么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要么整体大面积滑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思想上的唯本本主义(唯新课标)在作祟,不能够全面深入、辩证地看问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为只要是新课标中写到的、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就坚决执行,否则就是违背新课改精神,就是旧的、腐朽的传统教学。由此可见,这样的思想不仅不能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严重阻碍新课改的科学发展。
  3.建议:从宏观角度讲,我认为新课改应该理性、务实、创新地“链接昨天与今天”。现在一提到新课改,叫得最为响亮的口号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把“探究性学习”拔到了无所不能的位置,而忽视甚至是否定了接受性学习在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事实上,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人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认为在“努力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那些同样能够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要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传统优秀教学之间留有真空,留有断层,更不能让它们泾渭分明、“反目成仇”,而应让我们在理性之中,在自我学习及实践反思之中,把经典的、灿烂的“昨天”与创新的、美好的“今天”有机地链接起来。
  从微观角度来说,为了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认为在课的起始阶段重点是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恰当、巧妙地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诱发参与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在探究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灵活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使学生自觉、自主、有目的地开展合作、交流与争论。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重点应放在如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实践体验,建构延伸。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设计各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数学问题,并在学生自主解题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散求异,从一题多解到一题简解、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促使他们在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动、充实、焦虑和喜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全面细腻、和谐、丰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