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作者:诸素鹏




  在教育资源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所学校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如何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继续保持住自己的品牌优势让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校本行动研究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要使之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草根”行动。“草根”两字道出了校本行动研究的真谛之所在。曾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讲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把握好两个立足点:其一是教师事关重大,其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由此可见,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天然沃土。基于鹰架的校本行动研究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召唤,它以教师的现有水平作为技术支持,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致力于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着手构建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平台,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模式,促使教师在行动中成长、发展,使理论与实践、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更为完美的统一境界,这是一个鲜活、动感的校本行动研究平台。
  
  (一)初设扶梯——筛选问题、提炼问题
  
  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研究工作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这就决定了问题必须贯穿案例研究的全过程,成为研究的基石。换而言之,问题必须“为了教学,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找出老师们最想研究、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整理自己近两年的教学叙事,找出自己在教学中最为困惑的问题,并把大家的困惑集中起来一起讨论,这种以发现、筛选问题,抓住了校本研究的关键,较好地为教师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从课堂教学着手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老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学校给的支架中不断提高。
  
  (二)再建台阶——理论学习,专业引领
  
  行动研究是一种合作研究,研究者需要通过合作组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形成整体合力。在我校主要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教师之间的合作,针对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集体备课、互动研讨、案例学习等形式,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教师直面专家,对接实践,通过开展学术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指导、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专题咨询等形式,突出专家培养和专业引领的作用,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理解能力。
  
  (三)搭建支架——课堂实践,解决问题
  
  我们采取同课多轮的形式,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行为跟进,带动全校语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积极研讨,揭开教学中从现象到本质的面纱。教师是校本行动研究的主体,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无从谈起校本行动研究。顾泠沅先生说过,教师只有在“课堂拼搏”中才能“学会教学”。基于鹰架的校本行动研究,就是搭建一个让教师向往、富有挑战性、能触动兴奋点的行动研究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紧紧的定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变课堂教学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厚积薄发,有感而立、有思而作,让课堂教学时时出新、处处精彩。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不断改进与丰富,也使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同时,还让广大教师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实践之外,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授之以渔”,就会让所有教师产生难以抵挡的参与欲望,使得无论是“临渊羡鱼”式的冷眼旁观者,还是“退而结网”式的积极响应者,都是一次教师与新课程理念的亲密接触。
  
  (四)自由驰骋——总结经验,成果呈现
  
  行动研究强调情境和实践,重视经验和积累,为教师参与教育知识的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行动研究中,每个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更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为此在教师们实践反思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些进行深入总结,用文字、概念、图表等手段来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实现自身教育研究的创新。
  简而言之,基于鹰架的校本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型循环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学智慧动态生成的过程。它操作性强,见效较快,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当然,它还需要一个不断验证、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我认为行动研究就像一辆直通车,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早日乘坐这辆充满关怀、渗透创造、成就智慧的快车,在校本研究的大道上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