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

作者:何 顺




  所谓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程度,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分数轻能力、重计算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教师,这种“唯分数”的评价观,使得“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的应试教育观很难转变。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只是学生表面的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封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以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因而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围着考试转的怪圈,使学生缺乏数学素养。张奠宙教授曾经愤然指出:“中国学生几乎失去了应用能力。”他说:“请问,读了那么多的数学,不会算利息、投保险、计税额,难道是应该的么?市场中风险万千,却没有丝毫概率观念,岂能说懂得数学?电视上‘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数学课上都只字不提,可否称为失职?翻翻当前的报纸,沪深股市走势图、房产价值变化示意图,都已赫然在目,可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却不屑一顾,能说正常吗?”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这对当前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数学素养都有重大意义。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需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终生。例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化归思想将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或易于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转化”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研究、学习,提高思维水平,改善思维品质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运用归化产生“变”的想法,运用转化思想,产生由图形等积变形的方法将三角形剪、拼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得到S=ah/2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运用分类思想去学习研究,它以比较为基础揭示规律性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时,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柱体的体积为V=Sh的含义,使思维水平得到一个飞跃。
  
  (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
  
  “说”要围绕学科特点进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生要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做到表述完整、准备、简练、有条理。在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如要求学生看物说,看图说,动手操作说,看算式说,并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说算理,说思路。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说的有条理、有创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的说法表述其含义,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得完整,说得准确。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变换概念的叙述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概念,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教育者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情境图。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学生每天都要经过起床、上学和睡觉,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家庭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可向家长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双休日起床、做作业、玩耍、休息等时间记下来,看谁记得准确。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时间利用率。
  
  (四)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中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兴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五)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当今正处在信息大爆炸年代,知识日新月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为振兴21世纪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