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方法
作者:许 辉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实验 观察 讨论 质疑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实施科学探究的关键在于探究方法的运用。
(一)运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渠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如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产生影响这一实验时,在做实验的前几天就把实验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准备好实验的用具和掌握捕捉鼠妇的方法。制定的方案本着可行性原则,既要简便易行,又要便于观察,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方法,坚决避免教师讲学生听、不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做法。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实验结束后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讨论总结,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认识上不断提高,这样学生从实验中真正领略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二)反复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与讨论,它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明辨是非、获取知识。作为一堂好的生物课,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解释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讨论有的树上因拴铁丝形成的瘤状物在铁丝的上方还是下方这一问题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在铁丝的上方,有的却认为在下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茎的结构、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作用及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去向等问题,通过反复讨论比较,使学生明确导管在茎的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而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自上而下运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瘤状物的形成是因铁丝切断筛管而形成的。这样学生不难明白瘤状物的形成一定会在铁丝的上方,而不会跑到铁丝的下方。
(三)精心观察,熟练掌握生物学知识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又一直观有效的途径,观察前要让学生弄清“怎样看”、“看什么”、学生只有对所观察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物,才能成功地观察出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而掌握他们的生理功能。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时,先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四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并指明心房都在上面,心室都在下面。它好比一座房,上面是房下面才是室。面对课本,我们的右手所指的就是左心房,左心室,左手所指的就是右心房,右心室。然后再让学生观察体循环的路线是从左心室到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从右心室到左心房。进而提出更深的问题: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动脉血管中是否都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都流的是静脉血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强学生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熟练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大胆质疑,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是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或在平淡之处生疑,或在深层蕴藏之处生疑,或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应注意到问题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驱动力,并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有些动物的名称是鱼(娃娃鱼、鱿鱼、鳄鱼、鲸鱼等)而不属于鱼类,如何加以区别?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抓住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惊醒归类,即娃娃鱼应属于两栖类,鱿鱼应属软体动物,鳄鱼应属爬行类,鲸鱼应属哺乳类。
总之,探究学习在生物教育教改中势在必行,探究学习不但能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作为生物教师要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在生物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生物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学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M].
[2]周玉荣.学科教育学探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布鲁纳.发现的行为[J].哈佛教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