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也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林为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时代和未来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有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
  在学习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允许学生有别于常规的想法、问法和做法。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力求自然亲切,多鼓励学生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有兴趣吗”、“你挺聪明的”、“真棒”等。对学生回答问题不十分全面时说“你回答的还有美中不足”、“你进步真快”、“你再想想”、“让老师帮助你想想”等。即使有的学生回答是幼稚甚至荒诞,也不可以讥笑、训斥,应当给以尊重。只有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满足他们的好奇的心理,鼓励他们展示个性,诱发他们的探索动机。
  
  (二)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引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在学习中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形成新思维,获得新方法。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一位学生在老师分析完课文后,就提出用石头来代替象,搬运起来方便。听了他的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有更好的称象的方法?”这下班里可热闹了!有的说用泥土,有的说用水,有的说用站在岸上的人们代替石头最方便,人能上能下,而且又知道自己的体重。
  
  (三)鼓励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是颇含深义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见解往往是从质疑中产生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独辟新径去解决问题。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内洞的孔隙窄小,游人进出内洞需要两头工人拉绳子使小船进出,那么每天第一个进入内洞的工人是怎样进内洞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多妙法来。
  
  (四)放飞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思维不活跃,缺乏想象力,那他永远也做不成大事。发展学生思维,是提供想像的基础。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想象的动力,努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如《凡卡》一文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处,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想象:凡卡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希望他有个怎样的结局呢?学了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这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给课文结局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如此有意识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有的教师喜欢循规蹈矩、唯老师和书本而是从的学生,强调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殊不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形成了惰性,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有害无利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学生能举一反三,而且要在深入挖掘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珍惜自我,超越自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名师孙双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如果你提的问题同学回答不了,同学拜你为师。黄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和下面说的‘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有矛盾,这不是违反潜伏纪律了吗?不是容易暴露目标吗?②‘我’跟邱少云趴着紧靠在一起,火向四周蔓延,为什么只烧邱少云不烧‘我’呢?③课文末尾‘战士们高呼为邱少云报仇。’邱少云被烧死只有我们附近几个战友看到,怎么大家都知道邱少云被烧死了,要为邱少云报仇呢?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提问题,学生解决。当学生解决不了时再加以点拨,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黄提出了三个问题,说明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可以提出教师提不出的问题,提出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舞台,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把发言的权力交给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