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谈历史课程改革的三个操作维度

作者:吴 敏




  “课改”的目的在于健全课程机制、提高课程效能,因此就要求“智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学改革的终级目的,我们要改变教学过程中那种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简言之,“课改”是要改变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式,对知识与能力、道德与信仰要求都较以往更加深入。
  在历史教学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操作无疑是成败的关键。
  
  (一)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要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研究者。
  “教课本”与“用课本教”从认识心理学理论来看,是教两类知识的问题。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叫说明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被激活后是信息的转移和迁移。程序性是“如何做”的知识,按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的问题。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以程序的形式出现的,然后通过一种中介图标的形式,最后知识才具有符号形式,这就是程序性向陈述性知识转化。教学中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才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用课本教”就是解决“转化”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在知识层次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删减,虽然是删除了以往偏难、繁、的知识,但有些知识的删减使历史发展的脉络出现断层性。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性的补充知识,为我们用课本教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我们既可以由教师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由此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延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由教师来掌握这个操作维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仅做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在处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由于此课内容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生肯定无趣。而在新课程的指导之下,采取让学生分组去收集有关宋代的衣、食、住、行、风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陈述、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整个宋代历史产生了研究的冲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学生就宋代为什么缺马给出了多种答案,很多还很有见地,是我在上课前没有深究的。其一“是地理因素,宋朝大部分疆域在南方,养马少”;其二“是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马被征为军用”,等等。可见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还有相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绝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自己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还乐于对一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享受学习这种过程带给他们的愉悦,而在思维活跃的学生面前教师也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三)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模式,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设计了很多新东西,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练一练、自由阅读卡,等等。它本身的设计为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历史老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堂运行模式绝对不是固定的、演戏一样的教案剧,而是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等原则的课堂运行体系。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新课堂变成活跃、和谐、宽松和浓厚的课堂气氛,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成为“教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