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作者:谢启科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这一现代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围绕着“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的。特别是“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就其“探究”而言,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中,离不开具体问题的探究。否则,所谓“探究”是脱离于知识、技能、情感的。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尤为重要。其探究问题的途径如下:
  
  (一)教师质疑,学生探究
  
  教师质疑探究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进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目的及达到的效果,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一定空间的想象,严密的思维。针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问题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它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质疑→学生探究(思考、想象、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如小语十二册中《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师首先质疑:本文是写事,那么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便会自读、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起因“诸葛亮有才干,周瑜妒忌”,经过“草船借箭”,结果:“周瑜自叹不如”。但教师在质疑时,注重难度适中,既不能简单草率,提出“是”或“不是”,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也不能难度太大,学生无能为力而丧失探究的信心和兴趣,更不能脱离教材目标而空洞虚设。否则,达不到教学目标,更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方式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这必须强调学生细致入微,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笔者教学小语第八册《峨眉道上》一文时,一个学生发现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山高路陡,人们背石头铺路,为了什么?”笔者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让学生相互探究。是学生答:他们是为了游览的人得到快乐。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对于脱离目标的问题,教师应相机转嫁,或委婉否定,切忌损伤学生探究的兴趣,不然将会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三)师生互问,促思维发展
  
  师生互问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针对各自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其形式是“提问→探究→解答”的过程。它有利于体现师生平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小语十一册《鹿和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预习,查找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教师引导。如学生提出问题:鹿和狼的关系那么密切,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鹿?教师随机提出:世界上为什么存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事物?相互矛盾会不会扩大?学生问:一旦矛盾扩大后,那么又会怎样?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得学生了解到事物之间本身存在着相互间的联系与相互制约,人们不能随着破坏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更加理解生态平衡的有关原理。
  
  (四)生生互问,合作探究
  
  生生互问是指在课前、课中乃至课后延伸时,学生相互间针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相互提问,互相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深化理解的过程。如笔者在教学完小语十二册《穷人》一文后,要求学生结合内容、人物、故事情节,对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进行续写。学生都能结合别人的续写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纠正解决。如有一学生这样写:“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成为科学家。发明了飞机。当时,一个学生指出,西蒙的孩子是俄国人,而发明飞机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这是错误的,当即给于探究、指正。通过这样,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以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以“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内容为依托,以三维目标为中心,不能以“问”就答,更不可能脱离教学目标而随意发问。把握好“问题”的实质,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