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浅析初中生历史课兴趣的培养
作者:张正海
(一)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引发学生兴趣
初中的学生爱动,喜欢新的东西,爱看电影、电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二)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历史的抽象性使学生感到厌烦,不愿意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它。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电脑房,让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查询有关知识,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将搜集到的资料用Power Point做成幻灯片,轮流展示给大家,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讲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时,让学生自己上网了解科索沃战争的有关报道,进一步体会美国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加强。
(三)联系学习实际,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扩展学生兴趣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每册书都设计了4~5个活动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上好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调查研究等多种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在进行讨论活动时,可以适当改变空间形态,如调整座位,将“秧田式”改成“马蹄形”或“圆圈形”,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拘谨,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真正形成新课程所要求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除了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参加社会调查、组织专题研究报告会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保持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顺应课改潮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手段是单一的,主要是通过考试;对象是狭窄的,主要看考试成绩;主体是局限的,主要是教师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使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既要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情况。像前面提到的小组讨论中,教师除了维持好秩序外,应尽量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争论,由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可少作或不作结论,并利用学生喜爱成功的心理多加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习兴趣。每次讨论的结果以及学生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教学艺术,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最有效、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