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再建

作者:马素芬 彭永新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两个载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师生关系呢?在人类即将迈进21世纪的时候,《中国教育报》曾对中小学师生关系作了一次权威调查:学生在回答“你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时,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同时调查还表明:61.3%的老师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而仅有4.8%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由此可见,教师的自我感觉和良好愿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传统教育体系下的师生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而调查中也发现,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应当尊敬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增设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社会实践等,为师生关系的再建提供了契机,注入了鲜活的源泉,第一次使教师置于被选择的地位,学生则处于了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中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民主、平等”是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发挥主体作用、民主平等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是近几年在教学领域卓有成就者的共同特点。若要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先保留一下自己的见解,聆听学生的想法。要想真正“听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有沟通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研讨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摆脱了过去填鸭式和注入式的束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自律的优良品质与性格,敢于大胆思维和创新。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爱与互尊是处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绳。教师对学生爱护和关心是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同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人的创新精神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少年尤其是儿童的自信心,就像植物的嫩芽一样,需要教师精心地呵护。教育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尊师爱生,在师生之间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让学生充满自信、勇于创新,才能使创新教育获得最好的效果。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单调的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创新课堂。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创新的课堂还应是开放的课堂,这样即能开阔师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探求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课堂的开放打破了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学生在开放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展。课堂的开放要求教师要有开放性的备课、开放性的教学,要把现成的场所和传媒纳入视野,作为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这样将使课题变得丰富多彩,效益倍增,同时还需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支持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这样师生在共同探究中获得了发展。
  4.“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诚信中主动愉悦地相互促进。教育中的信任度,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师生间需要进行交往、对话和沟通。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赖教师,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人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性能够增强教育的主动性的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凭借崇高的品质、渊博的知识、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一个教师如果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那势必不能为学生所信任,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如何适应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首先应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在以育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必须弱化教师“组织角色”中的非人格化特征,教师不再是学生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多尔所言,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首席。”
  2.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网络信息化时代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变得单一,终生学习也将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同时,教师应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十年寒窗苦读书,只为金榜题名时”的观点早已过时,否则,将被知识信息的海洋所淹没,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拣、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应面向全体,大力倡导“启发式”“合作式”教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人的智力机构,通常有很大差异,或长于文史,或长于数理,或长于艺术……承认个体差异,并不等于人的智力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丰富的潜能,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因此,每个人都能成材。要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主体,把后进生看做是有微瑕的璞玉,长有旁枝斜杈的小树。传统教育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启发式”、“合作式”的教学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艺术。
  4.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由自上而下交往转向平等交往,注重诚信,完善自我人格,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诚相待,师生关系更是如此。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消除权威意识,把自己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讲求诚实守信,确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当学生与教师达到心灵相通,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也就是教育最为成功的时候。一个具有良好师表形象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存美好的形象,学生因美好而敬佩,因敬佩而充满信任。学生对老师有了信任,便会善于向教师请教,善于和教师交流,善于与教师沟通。
  以“民主、平等”为核心构筑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了“合作教学”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理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