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历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者:王中华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它是中国德育的精髓。要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优良的传统,了解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了解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上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把这些大道理化为和风细雨滋润到学生的心中,必须时时注意这方面的例子。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节操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尚需努力”的孙中山,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洋米洋面”的不屈不挠反抗外辱的精神。
多少年来,中华儿女为国家为人民能摆脱水深火热、为捍卫国家主权、抵抗外寇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赴汤蹈火、忠心报国,以鲜血和生命保卫着祖国不受欺凌。同时,我们还应该想到世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不也是为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吗?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祖国的安全身披戎装的圣女贞德,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为战胜白匪,保卫胜利果实的战斗英雄恰巴耶夫,二战中为了正义、为了信仰也为了祖国而成为前苏联人骄傲的卓亚和舒拉等。
2.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小懂得自私自利是不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育他们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要使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得到巩固,就必须使学生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这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名句加以应用。同时,以历史人物为例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像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的革命者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千上万的模范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都是每个学生应该仔细体会的。
3.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中华民族历来就以刻苦耐劳著称。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且中国历史上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等都倡导勤劳节俭并身体力行,其精神和美德为当时和后世所传颂。隋文帝生活简朴、范仲淹年轻是“继齑划粥”、王安石不讲吃穿、明成祖穿破旧衬衣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重点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都表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仍然需要坚持、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4.进行远大志向教育。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课上这方面的内容是举不胜举。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教师根据事例的讲解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立志成材,在学习上要具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学有所成。司马迁历经十九年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参阅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广泛实地考查,历经千辛万苦经过27年的艰苦历程,终于完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通过这些事例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当然,德育教育包涵的内容很广,历史课堂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要想达成好的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必须要一个过程。如在课后还可以通过集体观看电影、电视等来让学生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可以观看《大决战》、《甲午风云》、《郑成功》等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还可以通过开故事会、参观名胜古迹学习古人精神,陶冶情操,等等。通过教导能使学生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化为立身处事、接人待物的具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