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曹海娟




  [摘 要]“问题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的启发和教师的暗示诱导,使学生在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寻求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理念如何贯彻到新课程“科学”教学之中?本文从“问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问题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实施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教学 生活化 问题情景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真实性、现实性、生活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科学”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动机。而这正是“问题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是一种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的启发和教师的暗示诱导,使学生在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寻求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成为“问题教学”在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问题教学”必然成为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教学行为。
  
  (一)问题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教育理论方面的依据。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多少知识和灌输多少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将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卢梭强调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获得直接经验。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换言之,学习者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观念,并具备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对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因此,生活化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之一。
  2.学生心理特征方面的依据。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望高、好动性强的特征。一些学生在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枯燥,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以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就会张口结舌,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太少有直接关系。生活中充满科学,学生无时无刻都在与科学打交道,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开展以生活为题材的科学设计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设计方面的依据。新教材“科学”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端。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特别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特别强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健康与环境中设置的对食物中毒、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方法,更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性。
  同时,新教材“科学”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展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内容更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弊端。如克隆技术、基因组计划等学科新发展都融入到教材之中。
  
  (二)问题教学生活化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教学注重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关心了解周围的事物,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不但油然滋生问题意识,更能积极主动探究、解决现实问题。
  2.有利于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存在,能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能让学生获得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活化的问题教学促使学生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提炼科学原理,善于运用科学原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而利用生活实例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完整的上升过程。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科学知识是一般原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则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个体能运用一般地科学原理应用各种“新现象”。生活化的问题教学能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三)问题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实施
  
  实现问题教学的生活化,要开放科学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科学教学。在与实际生活中的生活现象、生活事例、生活原理的摩擦与碰撞中萌生出问题的意识,通过科学教学,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生活的感性知识与课本的理性知识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使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得以延续。
  1.挖掘生活化的科学素材。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经历一个从“生问—质问—释问”的过程,对此学生要经历一定的思维过程,而这一思维过程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需要相关的学习资源的刺激作用。如果缺少了教学资源的支持 ,学生的学习将会无的放矢,问题教学的实施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现象、实例,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家里的一切都是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课程资源,必须予以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如在讲《杠杆》一节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去接触、观察、运用有关杠杆的家庭物品,如筷子、不同形状的剪刀、指甲钳、开瓶器、垃圾桶的连杆、抽水马桶水箱内的浮球杆等。在生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出:这些用具有何共同点?杠杆的形状有何特点?也可从家庭劳动入手,如在讲有机物的性质前,可安排学生做一次家务——洗碗,然后提出你是如何除去油污的?(生答:用热水洗,用洗洁精)再问: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有何差异?也可从家庭生活现象入手,在学习家庭电路一节后,提出如果家里的台灯突然不亮了,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家庭成员、家庭信息、家庭媒体、家务活动、家庭安全设施、家庭生活习惯、家庭消费等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的眼中有家庭课程资源意识,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慧眼识“金”,要善于捕捉。
  (2)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学应选择与学生应有或正在进行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所以,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我们也应该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然而学生的生活是多样的,不同的地理区域也会导致学生生活的千差万别,对所选定的教材,其内容不可能不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挖掘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走入大自然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如讲授保护环境的内容时,教师能从身边的事实、现实出发,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结合地方实际,让学生谈谈本地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提出几条治理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又如在讲生态系统时,对于绍兴地区来讲结合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的建成,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保护镜湖湿地的认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