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促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
作者:姜红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生个性 英语教学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民办高中,时常会碰到一些程度不同、水平不同、个性不同、认知不同的各种各类学生。他们中有些基础一般,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进步缓慢;有些基础很差,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很不理想;更有些存在厌学情绪,根本不想学习英语。无论是被动学习、不良学习习惯性,还是厌学情绪,既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又困扰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这在民办学校还具一定的普遍性。
一直以来,人们对建构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不少,但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和探索的却不多。本文试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细心观察,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寻找时机,探索适合个别的教育形式;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从建构情感着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启发引导,建构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速学生个体的发展。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一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但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应该说,知识并不是全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自身的学习,以及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理论典型代表人物Piaget及Vygotsky都认为教师应是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者和引导者(facilitators and guides),而不是知识的引导者和灌输者(directors and molders )。该理论认为学习要重视先前经验、情景、合作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当为不同个性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并创设情景,为他们提供、创造“生生”间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启迪和培养他们构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技能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运用
1.情感构建: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在笔者任教的班中,一位名淘淘(化名)学困生,上课不听讲,作业完不成,成绩提高缓慢。我们试图运用建构主义学习原理,从情感入手,通过访谈,对他进行启发、引导;并帮助他构建协作与交流的学习环境,促成了他对学习的兴趣、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起初,注意到他上课时无精打采,很少记课堂笔记,有时还要打瞌睡,还怕记单词,懒得查字典,经常不交作业。后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指出他上课时不做笔记,并告诉他复习和笔记的关系。淘淘看到我的课本上注满各种标记时说:老师,你的书能不能借我一下,让我补上。很快他就还回来了,并提出:我能把有关 “虚拟语气”的习题,拿到这里做行吗?便于问你。我当然欢迎他的转变,至此,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并开始同我有知心话可谈了。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某一事件的解决能影响相关事物的改变。一早读课上,当我一踏入教室,就被淘淘那疯狂式的朗读声所吸引。在他“大声朗读”的感染下,全班学生的劲头都被带动起来了,连平时很少有朗读习惯的同学,也拿着书读了起来,并用不解的目光不时转过头去,望着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淘淘。
淘淘变化了!能专心听课、认真记笔记、思维较活跃、作业能完成、乐意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说明教师必须敏感地探知学生先前存在的不足,思考如何在特定的情景中,触动学生的情绪感受,并让其自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从原先的厌学态度转变为适应、爱学,促成其先前经验系统的转化,使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达成认知变化与情感变化的统一。淘淘的转变证实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老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注意到淘淘还是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学生,支持他做到持之以恒,保持乐学,成了我继续努力的方向。原先我们只是“师生互动”,所谓“师生互动”,师生相互交流和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助。如何进入到“生生互动”的层次,是我想深入一步做的工作。而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互相评价、互相激励、互帮互学等互帮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环境。专家认为:学生之间富有建设性的谈话和积极的互相依赖是学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
通过我们的工作,淘淘与一个学习成绩和情绪相对稳定的同学林林结成了学习伙伴,他俩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从此,他俩的学习独立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对淘淘持久学习的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淘淘的主动性增强了,与林林一起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养成了。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变为“乐学”。据说,淘淘曾对老师有过一次“恶作剧”:某老师讲课拖延了一、两分钟,淘淘悄悄地把播放眼保健操的喇叭突然打开,把音量开得最大,迫使老师不得不下课。如今下课铃响了,还差几道题目没有讲完,我说“Tomorrow we’ll continue”,淘淘却说:“老师,还没讲完呢!还是讲完吧!”
这一案例,使我悟出理论武器的深刻性,而理论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相结合时,才能贴切地体会其深邃、玄奥、绝妙之处。看到淘淘的成绩进步了,人际关系正常了,我不由想起阿诺德说的:“解决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具有两种重要意义: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
2.知识建构: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新一轮基础课改,实质上旨在探寻一种尊重学生差异的教育模式。正如有专家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是学生差异资源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学如何“以生为本”,促进每个对象最大限度地发展,是我研究的另一课题。另一学生鹏鹏,是“差异资源”开发的又一例子。他是位课堂上喜欢提问题的学生,但所提问题难度不大,深度不够。课后也经常找我补课,有时相同类型的题目会来好几趟,可成绩始终徘徊在中游上不去。我从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家长等多方了解到:此生学习上依赖性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怎样改变其依赖性的习惯,建构起自主学习的良好状态,这引发了我探索的兴趣。
首先,我对鹏鹏的提问,不作立即正面回答,给他适当的引导、启迪或提示,让他作点思考,迫使他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随着提问次数的逐渐减少,问题难度的加深,我想我的尝试已起到作用了。后来他主动提出要求每天补课半小时,他说这是“形势所逼”,因他看到淘淘的进步,使他坐不住了。我借此同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种鸟,它只用了一小截树枝,而能飞越太平洋。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休息一会儿,饿了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在树枝上睡觉。小鸟依靠它,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人生如何飞越自己宽广的海洋呢?它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一节树枝呢?是老师传授吗?不是。是老师精心呵护吗?不是。是老师形影不离的帮助吗?也不是。这些只能让他们飞一段,却飞不了太久。这节树枝应当是一种乐观、进取、永不放弃的心态、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听完故事,他并没来补课,只是偶尔有问题时来找我。不久,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中,他顺利通过了三级。鹏鹏和淘淘,作为各自的独立和独特的个体存在,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在具体、特别的情景中去感知他们的能力,建立“个别化”的、以人为本的一种应用性理解,并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信息,在他们原有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鹏鹏这一个案中,由于他本身的知识结构较全面,完全有可能依靠他自己去寻找、探索“树枝”并进行意义建构,而教师只是他寻得“树枝”的启迪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最终愿望是为了达到无需引导,由学生自己建构起符合他自身需要的学习模式,所谓“无为而治”,“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要敏感地探知学生先前存在的不足,思考如何在特定的情景中,促成其先前经验系统的转变。
2.使情感的建构与知识的建构融为一体。
3.使学生的学习工程始终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而丰富的意义,并将会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厚,成为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理想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Arnold,J.2000.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Santrock,J.2005.Educational Psychology[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3]刘兆义.2006.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举措——《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A]. 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指导[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4]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1,(6).
[6]刘儒德,宗敏,刘治刚.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3,(3).
[7]程向阳.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
[8]张桂春.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解读[J].教育科学,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