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课堂默读:阅读教学方式的“新”策略
作者:曹进海
毋庸置疑,朗读在课文理解、语感培养、情操陶冶、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且效果听得见,指导容易见成效。然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阶段目标对默读更是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视”“应把理解、速度、识记(如能复述)、评价(如识别内容的正误),作为默读技能发展的客观标志”“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等。
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系列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如果仅仅依靠课外阅读,就远远不够了。因为默读和其他语文基本功一样,可以“得益于课外”,但必须“得法于课内”,默读教学理应成为课堂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课堂默读教学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默读指导与训练,培养默读能力;二是引领学生运用默读这种方法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前者可称为“以默读为目的的教学”,后者可称为“以默读为手段的教学”,二者虽然密不可分,但都有各自侧重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以默读为目的的教学
1.习惯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应包括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视、勤查工具书等,尤其是要养成用脑动笔的习惯。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功能在于观察和感受、储存与记忆、判断与思维、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用脑动笔,手脑协调运动,是激励他们综合发挥大脑功能的有效方法。学生默读,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仅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万卷书,也会茫然无所获,相反还会损耗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的价值。所以,要在课堂默读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用脑动笔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必能习惯成自然。
2.准度训练。默读是一种内在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作为默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感知文字、唤起语义、达到理解的过程中,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协调运作才能确保理解的正确。提高默读的准确性,对学生进行默读的准度训练,是默读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默读实践的机会,以便熟能生巧。“操千曲而后晓音”,不少专家在论及朗读教学时,建议每堂课都要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笔者认为,课堂默读教学也可参照进行。当然,这种安排必须与思维训练和朗读教学有机结合。
3.速度训练。提高默读速度,教师除了把握多练、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技巧训练。一是训练学生进行整体认知的能力。默读的字面认知方式对速度影响很大,有些学生逐字辨认后才去理解,这种单一的认知方式使视距范围缩小,速度变慢。如果采取整体认知方式,一次就辨认一串词组或句子,视距范围扩大了,速度自然会增快。这种训练起初可以用卡片或投影快速出示词组或句子,并立即隐去,再让学生复述或讲大意,如此由易到难,效果较好。二是训练他们的视线定向运动,准确扫描,不能反复回视,甚至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横读与竖读、通读与跳读等相结合的方法。
默读的准度与速度是默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准度与速度又必须以良好的习惯为保证。因此,在以培养良好的默读能力为目的的默读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上三方面并重的训练意识。
(二)以默读为手段的教学
1.侧重于理解的默读教学。理解是阅读者调动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因素,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来把握阅读材料的意义,认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过程。根据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理解前期的感知性默读。感知性默读,就是阅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触文字符号以了解阅读材料字面所呈现的信息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比较复杂,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语感的强弱。语感是感受语言情意色彩、形象特征、分寸限度、韵律节奏等诸多因素的能力,它的培养依赖于大量的朗读和默读实践。课堂感知性默读教学一般可安排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以扫除字词障碍,了解大意,把握文章结构等,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和谐静谧的氛围,并与朗读有机结合。
(2)理解中期的咀嚼性默读。咀嚼性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中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把握语言材料从内容到形式的奥妙(如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等)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中,咀嚼性默读教学常可安排在重点词、句、段的品读环节。默读前,要给学生提出必要的思维任务并进行启发诱导,使他们在精读细思、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完成词句的品析、段意的理解、内容的归纳等阅读任务,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3)理解后期的创造性默读。创造性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对语言材料提供的间接表象或思想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或新内容、新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过程。课堂创造性默读教学一般可安排在课文总结、作品赏析等环节。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发其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联想与想象欣赏到语言材料所描绘的象外之象,聆听到作者讲述的言外之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侧重于积累的默读教学。积累是阅读主体对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判断评价之后,通过反复思考、主动记忆、及时巩固等心理活动来使之内化为自身素养。侧重于积累的默读教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积累前期的评价性默读。这种默读往往与理解后期的创造性默读同时进行。阅读是伴随着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价值取向对阅读材料的诸多因素进行判断,并据此进行选择性的内化与积累。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这样的机会,并注意引导他们将情感与理智并重、理想与现实沟通、生活与学习结合,以提高评判的实效。
(2)积累中期的记忆性默读。这种默读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记忆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文背诵和对材料进行机械记忆,朗读效果较好;而对文章的结构思路、精神实质、人物形象等等的理解记忆,默读则快得多,保持的时间也较长些。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记忆与积累环节,适当安排默读,并注意提出明确的任务,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增强主动记忆的意识。
(3)积累后期的巩固性默读。这种默读的任务主要是提高阅读积累的质量。阅读积累不仅仅是对语言材料的记忆,还包括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方法的获得、观点的接受等。课堂巩固性默读可以与阅读小结、质疑问难、畅谈体会、写读书笔记等结合起来,让学生重温学习的全过程,品味读书的快乐,获得情感的陶冶与高尚人格的建构。
课堂默读和朗读一样,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彼此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没有轻重之分、主次之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切忌将默读这一完整、复杂的心智活动机械分开,单独实施。以默读为目的和以默读为手段的教学必须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侧重于理解与侧重于积累的默读教学也须统筹安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