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学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作者:雷利宏 雷利维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在传授知识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本文从五个方面结合实际使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有深刻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 中学化学 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中应依据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有机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目的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化学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任何事物的内部各部分之间和各事物相互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化学现象、概念、规律、结构、性质、用途间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有机物中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的硝化反应产物为硝基苯,即苯环上只有一个氢原子被取代,而甲苯发生硝化反应产物为三硝基甲苯,苯环上3个氢原子被取代。原因是苯环受到甲基的影响使苯环上和甲基处于邻、对位的氢原子变得活泼易被取代。而实验又证明,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甲烷不能,原因是当苯环与甲烷相连时,甲基受到苯环的影响而被氧化。这就是在甲苯分子中甲基影响苯环,苯环也影响甲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化学问题。
  
  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体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所组成。从19世纪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但这些基本粒子仍不是最小的,它们还有其自身的层次结构。
  同时还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其主体和运动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碘的升华、布朗运动、KMnO4在水中的扩散都证明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总之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运动着。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三、量变引起质变
  
  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如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其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到4个时,由金属元素转变为非金属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元素性质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原子电子数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量变引起的。又如在化学键中,极性键和离子键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因为极性键是非极性键和离子键盘的中间过渡状态。其中电子对由不偏移到偏移,使共价键由非极性键变为极性键,而偏移程度越大,极性越强。偏移到一定程度就变为离子键。当我们把物质分割到最后一个分子时,它还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假如破坏了最后一个分子时,是否还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呢?这时就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
  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定义,又从中向学生进行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教育。同时指出,任何事物都可能由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对事物的质变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凡事要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一丝不苟,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半途而废。
  
  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在中学化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例子,教师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这些内容都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指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没有氧化,也就没有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从而使学生增强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内外因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 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一定作用。在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如铁分别与Cl2、O2、S的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为FeCl3、Fe3O4、FeS。在同一条件下生成物中铁的价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Cl2、O2、S的氧化性不同,这是其内因在起作用。外部因素(如温度、压强、催化剂等)也会影响化学反应。在中学化学中,有很多反应当反应的外部条件不同时反应的快慢、反应的产物也不同,如乙醇在170℃时脱水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脱水生成乙醚和水,这是温度对产物的影响。甲苯与氯气反应,若以铁为催化剂,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而在光照条件下,甲基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以以上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融于化学教学中,化学教材本身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而作为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化学教材,指导学生。使学生不仅学懂化学知识,也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并把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应用到其他各学科中。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哲学学习问答[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