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王小锋




  [摘 要]历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素质的重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动机放在重要位置。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研究
  
  一、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历史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动因。在一般情况下,学习的动机与效果实际一致的。如果学生缺乏渴求知识上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就会变枯燥、乏味,成为一种负担。可见,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望是关键。在教学中,把历史学科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与培养学习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学生潜能,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习动机,首先要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着手,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可以成功地培养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的优势,就是它能够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教学中,如讲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会激起学生向先人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讲述周恩来怀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远涉重洋赴法留学,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学习科学知识追求救国真理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向前人学习立大志、作大事,不畏难、不怕苦的崇高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新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事物更容易引起探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可以引起学生新的探索,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会使学生对你所给予的知识感到新奇,从而产生急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愿望,而耐人寻味的结语有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知后事的渴望。运用图片、挂图、幻灯、录像、创设情景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去体验获得成功时的欢乐和满足,从而使学习的内部诱惑因而得到加强,如在我戊戌变法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李鸿章、荣禄、翁同稣、康有为、从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责问开始表演,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维新派变法主张,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而只有在心理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更高的求知欲。
  
  二、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因素
  
  心理学家分析,兴趣是学生认识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某一历史现象等的思想活动和感情上的显著倾向。它发生于动机,伴随于行动过程,落实在行为的满足上。它使学生内心向着所展示的方向和目标接近,去追求、探索和钻研。由此可见,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关系到能否学好历史这门课,而且还十分密切地关系到潜在着的许多复杂物质以及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有的学生由于爱好和崇拜历史上的某位军事家,使他会发展到特别爱好军事家而有志于将来争取成为一个军事家;有的学生被历史的某一位科学家致力于科研的事迹所感染和受到深刻的启迪,使他会发展到立志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繁荣而刻苦学习,争取成为一个科学家。这样看来,兴趣往往成为一生事业的起点。在教学中,培养兴趣,可采用故事法、诱导法、展示法等多种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崭新的手段——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现历史,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活动,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著称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所给予的历史场景到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 兴趣。如教材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光是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全方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广岛、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和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到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这段,引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进而激发起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利用历史知识的内涵,促进情感
  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形成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应人的需求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可以焕发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大大妨碍工作的完成。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促使人的思想品德、信念、理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掘历史知识中的情感因素,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硝烟、谭嗣同慷慨赴死。这些祖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些知识将会激发学生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献身的崇高情感。再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信念,将激起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感。在教学中,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高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自信心的崇高理想。
  意志是人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坚决、勇敢、自制和主动性等意志品质,往往会表现在为达到既定目标所克服的困难上。在教学中,选好历史知识与意志品质教育的结合点,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适当突出郑和下西洋是遇到的困难,强化郑和战胜困难的经过,使学生明白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质。如讲述李时珍、徐霞客等倾毕生精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战胜困难,而取得成就的事迹,让学生懂得凡要取得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意志品质的培养,光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生活和实践中去磨练。历史教师应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法,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遗迹的考察,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去克服困难,锤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