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法初探

作者:刘桥生




  学生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根据自己十多年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快乐课堂”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这是思想品德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大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2.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总之生活有许多“快乐”的素材,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
  3.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我设计了一次“公关礼仪大赛”的快乐教学情景。课前,我宣布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在密封箱里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他同学上台客串配角;③由同学们推选出5名同学担任评委,最后评委根据赛手的得分评出最佳“公关先生”或“公关小姐”。同学们听完比赛规则后跃跃欲试。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的说的教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本中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注意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俯后仰,但却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这样的“快乐”实质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为。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快乐”的教学课堂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