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诗意充满课堂,让人文旗帜高扬

作者:倪中伟 段翠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由此可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教学生学语文,须牢牢把握语文工具的人文属性,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让课堂充满诗意。我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 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以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一)诗歌,是情感的精灵
  
  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的飞扬,就会有情感的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老师教鲁迅先生的《药》时,先是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同学们听得凝神屏气。然后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竟然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我有一种“恐怖感”;有的同学说,读到看客们的脖子“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向上提”时,我透不过气来,我看到了人们的麻木;有人说,读到刽子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滴”时,我感到悲痛,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却还要吃他们的血。一切提问和分析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同学们已读懂了“人血馒头”,已读懂了鲁迅先生的《药》。老师动情地诵读营造了课堂的情感场,使师生的情感得以交融。
  
  (二)诗歌,是美神的骄子
  
  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涵泳的兴味,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的空间。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描写中的细节对比技巧,笔者随口吟出顺口溜:“三位主人公,性情皆不同。细看眉眼处,风情在其中。”这顺口溜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仔细阅读,涵泳比较:为什么王熙凤是“丹风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而林黛玉却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贾宝玉又是“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呢?诗句引发了涵泳,涵泳探索到妙趣。那是因为“丹凤眼”,“吊稍眉”才能表现凤辣子的俏丽与辣气,而林妹妹多愁善感,自然是“似喜非喜含情目”,宝哥哥英俊多情,便有那“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了。诗化的语言引导同学们在审美空间翩翩飞翔。
  一位特级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故都的秋》,借助诗句去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又引起人的点点哀思。教师引出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又引出李煜的诗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优美的词句把同学们引入课文意境,去感悟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诗意荡漾的课堂,便有一泓清流,直流进学生的心田。
  
  (三)诗歌,是灵感的造化
  
  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跃,就会有创造火花。有位老师教学李清照的两首词 《一剪梅》和《声声慢》,设计了一个“对对联,赏意境”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一剪梅》的意境描写拟出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这是对“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化用。要求学生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活跃,纷纷作对。最后大家公认一句为佳对:“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它巧妙化用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意。在诗意盎然的课堂,就会有创造的火花闪现。
  吕叔湘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说得好:“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其他动物办不到的。”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所以只有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才会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从课程目标看,语文闪现着人文之光。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一目标决定了对教材的价值取向。教学民歌《孔雀东南飞》,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古代民歌的语言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铺陈排比,音韵和谐,然后,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感受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局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正是人文之光的闪现,正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