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石 瑜




  [摘 要]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入,我们切身体会到,制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已远远不是理念问题、认识问题,而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技能问题。教师亟待改进和最为欠缺的是实践能力。这次改革是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突破。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来打造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教学内容呈现 师生互动 学习方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变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科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材中也设计了“学习活动”和“主题活动”课。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只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高一历史新教材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过去编年体式的教材,淡化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不适应现代要求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知知识结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此外,还充分利用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把充分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倡导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设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史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并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二)转变师生互动方式,创造“互动式”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编剧、导演、主演集于一身,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群众演员”,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老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三)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师生的“双主体”定位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理探究结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吊学生胃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利用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历史活动课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自主性地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只作为选修,必会削弱本身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两难局面上 照顾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这些内容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已学过,但对初高中的要求深度、广度不同。中国古代史学生相对还熟悉点,但世界史内容他们是初三学的,由于初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世界史的内容。所以,若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接受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脱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高考综合科目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又是出题的“热门”内容。所以,高中生掌握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一点上,不能囿于大纲,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高一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单纯从中国国内历史的演变去考虑,而应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中进行分析。新教材已注重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引言”就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用好这些内容,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出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和结合点。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陆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6.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