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利用“课前演讲活动”激活学生与课堂

作者:姚正时




  2001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的老师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课前演讲”是其中之一。但怎样避免“课前演讲”成为学生上讲台读文章的形式?怎样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准备,在课内主动参与“课前演讲”?根据动机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笔者把课前演讲作为一项活动来设计,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拉进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以此提高语文素养。
  
  (一)课前演讲活动的设计
  
  1.演讲活动人员的确定。
  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入抽签盒,在每周三抽出下周需演讲的学生。第一次由教师抽签,第二次由第一次演讲的学生抽签,依此类推来确定演讲者。
  2.演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演讲的话题和题材均不受限制,感悟、抒情、评论……由学生自行选择、确定。时间控制在3分种以内。演讲时可带稿,也可脱稿;可独自进行,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参与,形式自由。
  演讲完毕,作为听众的学生或教师可以向演讲者提问,演讲者也可向其他人提问。
  3.演讲活动的评价。
  (1)评价标准。评价可多方面。可以是针对文章内容或写作特点,也可是演讲的形式或风格,主要还是扬优。也可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2)评价人员。开展演讲之前,成立“学生评审团”(5人),人员由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决定。“学生评审团”的任务是在演讲完后收文字稿,并对演讲进行讨论,打出分数。在下一次演讲前,由一位“学生评审团” 代表展开评论并宣告成绩。“学生评审团”中的学生进行演讲时,本人不参与评分。之后,由教师针对演讲和“学生评审团”的评论作简单的评述。
  4.演讲活动的成果展示。
  (1)每学期末评出“最佳”,具体“最佳”奖项可视实际情况而定,旨在鼓励认真参与、创新的学生。
  (2)把优秀的文章编辑成集。
  
  (二)设计“课前演讲活动”的理论基础
  
  1.ARCS模型。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因此,对教学设计者来说,理解动机原理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相当重要的。到目前为止,约翰M·凯勒的ARCS动机模型仍是将动机原理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的最系统的学说。
  ARCS模型由科勒提出,根据个体在教学中的期望价值和学习结果引起的心理反应, 他提倡学生必须具有注意A (Attention )、相关R (Relevance)、信心C(Confidence) 和满意S (Satisfaction)。简而言之,ARCS模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过程:为了激发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
  2.社会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根据教师的行为表现,提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比较典型的课堂行为调控类型。认为民主型的课堂对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最佳的。在民主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民主型的课堂上,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方式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和趣味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问题,来引发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监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合作。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课堂内外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争取优良成绩。
  
  (三)课前演讲活动的效果
  
  1.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欲望。
  课前演讲活动是直面教师和全班学生的“表演”,大家对此要进行品评,最后又有成果展示,对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中学生而言,怎样更好地展现自己,在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自我发挥空间较大的课前演讲中让自己“脱颖而出”是颇费心机的。开展课前演讲活动后,同学们开始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注重思考平常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课前演讲成了联结语文与生活的一根纽带。一个充分准备的演讲,能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激发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其独特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思维角度。演讲者在讲台上阐述自己的看法,听众如果在底下能认真听,心中或赞同,或者有所触动,产生不同的看法,这种交流必然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积累。
  设置“提问”、“学生评”、“教师评”环节,主要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成为主动的“评论者”。学生最初最关注可能是演讲者的成绩,关注成绩是否公平,是否与他的“心理价位”一致。这样势必促使他聚焦于演讲者的文章以及表达,成为交流的主动者。长此以往,如果每个人的演讲是一杯水,众多学生的演讲必然会汇聚成江河,每个学生在其中都能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3.给学生提供趣味的平台,激活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与热情。
  中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期待,而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难免有些单调和枯燥。有了课前演讲活动,语文课不再只是意味着打开课本,听从教师的安排。对于下一次语文课,他们或者是想知道上次的演讲者究竟得了几分,或者是期待这次的演讲会有什么新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想听听老师是怎样看待上次有争论的文章,或者仅仅想知道抽签的结果……总之,课前演讲活动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注意和期待。通过对演讲的注意,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交流讨论的氛围形成了,对教师进行后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叶澜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呼唤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前演讲活动虽然只是课始的短短几分钟,却真正把学生引入课堂,又把学生拉向更广阔的课堂“生活”,让语文教学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放教育研究,2003(2).
  [2]张向葵.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