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者:谷顺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行,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较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去,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如下粗浅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使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
  多年来,政治教师早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政治课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改革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上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尤其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和将理论和观点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学生为本还要注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述课文—提问巩固—布置练习,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个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课程改革呼吁教育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作答,在教学形式上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上安排课堂辩论赛、社会调查、小品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以讲解为主,沿袭着“讲解—接受”模式,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被限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以及该怎么做的大道理中,不管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机械记忆是第一位的,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况,把学习转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转变过去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听讲—背诵—练习—再现”的被动的模式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多种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对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下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就,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赏。再次要改变过去的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既可以增长学生的学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总之政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办法,多种渠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构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处处以学生为核心,改变过去师道尊严的束缚,以服务学生的姿态,使学生心理上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迅速关注教师与课堂,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的教学氛围。
  如何共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首先,只有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入教室,精神饱满地上课,讲课抑扬顿挫,仪表端正,举手投足给人以美的感受,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与教师交流。反之,面孔整天冷冰冰的,将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与日俱增。其次,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的束缚,与学生有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真心真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潜力,避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教育对象,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要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宽容、谅解,对学生改正错误要有耐心和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目标的转变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