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析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改革

作者:江元堂




  [摘 要]思想政治的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而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能够将政治课的知识真正内化并用之于实际,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教学 改革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不完善的评价方式
  因为评价改革办法不配套,学分认定与教育质量监测或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不明确,师生和家长期待的高考方案还没有最终出台等等,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有的地区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换了教材和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把思想政治课单纯当作知识课来上,仍然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突出问题。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把合作学习片面地理解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更有教师极端地认为既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那么只要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教师教不教无所谓。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的理解为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多留时间让学生看书,于是,分组、交流、讨论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
  (三)教学手段模式化,课堂探究形式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情境的设置、视频音频的剪接、小品的表演、引人的多媒体动画……应有尽有,整个课堂声色并茂。但对新教材内容缺乏深人透彻的剖析,以及对学生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启发,重问题的预设而轻知识的生成,重媒体的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教学手段模式化。
  探究学习和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等学习方式各有长短,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实施新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布惑、巧设学习障碍,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教师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对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灵活、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对政治课接受的重要原因。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阔视野,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校园生活、学习生活等方面大量鲜活、真实的事例,大胆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到枯燥、乏味,以致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创作漫画激趣法。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创作漫画,使用投影机在课堂上将其投放出来。比如出版“时事政治手抄报”激趣法,指导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找资料,出版“时事政治手抄报”。手抄报的要求: 一是材料要新;二是要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资料加以分析、评论。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出报人的各种综合能力,还启发了其他同学,起到互学、互教的作用。另外,教学中还要采用时事新闻报道,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小论文撰写,小报制作、研究性学习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三)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要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今天的时代,社会信息多元化,网络、多媒体、科技的发展,使教师产生前所未有的压力,并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政治教师,更要勤于读书看报,勤于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注意资料的搜集,不断提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岳小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彭钢,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