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吴声文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化学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实验,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化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化学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一)分层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说明学生化学学习智能差异明显,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促进学生个体潜质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力求充分释放出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同时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分层教学营造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等和广阔的机会和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对待学生之间差异的态度──消除差异,而将视角转向了对学生差异的培植、利用和开发,根据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运用前提和模式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一是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化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化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化学知识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都对学生化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化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化学认知结构,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三是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化学分层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
  为了实践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提出了“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研究”教学模式提出的目的不仅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在于发展当代教学模式,体现出开放与探究的精神。“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一样,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研究性学习不在于让学生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通过课堂知识学习载体的作用来体现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为优异的考试成绩。“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学习课堂知识、发展能力、取得高分考试成绩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该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根据知识目标学习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或合作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师讲解或学生实验探究验证──学生间交流讨论和评价──问题解决──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三)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想有效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化学智能的差异进行的化学分层教学的目的,也是使化学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使化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从两者的目的上看,化学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结合存在必然性。但我们知道,化学分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层次学生应该具有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同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不同的层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化学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模式的结合存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应该寻求“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与各不同层次相结合的各自的特点,寻求最高效发挥“问题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化学分层层次。例如复习卤素单质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设计如下程序:①在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为什么?②上述反应有何现象?③向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溴水有无反应?④向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有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⑤氯水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当二者混合后其漂白作用如何?通过以上问题的解析,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将分层教学实验与“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对分层教学实验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实验中,力求找出不同层次与“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最终发挥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最佳效率,从而达到大幅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