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探讨

作者:陈保生




  [摘 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政治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政治改革
  
  随着课改的深入,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一)教学艺术
  提倡和讲究教学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演。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目的。教学艺术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
  坚持启发性原则,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情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一。《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努力增强吸引力。
  (三)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以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吸引力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政治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与表现。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与过程,学生是这一活动与过程的主体,因此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学习方法,其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大。教师最好的办法和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予以指导,教师应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做自己光荣的义务和责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当改变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的现象,系统地、有计划地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能够自我学习,在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做到能继续学习,能掌握现代知识,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工作开展和个人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则达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初高中《课程标准》都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
  电化教学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如果政治课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把讲和看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减小理解的坡度,那么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观念,深化政治教学改革
  
  (一)政治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劳动者;国际竞争,需要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难,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最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面对21世纪人类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学科作用。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未成年人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健康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愈显重要。为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政治课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和改进原有的学科功能,充分体现出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政治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课自1997年以来,已由《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在内容、目标、体系等方面有了切实的改进,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之后,《课程标准》又进行了两次调整。但由于受当时国家课程体系的制约,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上,并没有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实质性的减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前进,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公民基本的道德、法律、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个人的未来和发展。作为培养合格公民重要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则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无论是反思我国政治课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还是解读国家对高中政治课教学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因而,时代发展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这种客观现状必然引起教育改革。也就是说,国家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要对教师角色有新的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确立新的观念,就是要重新审视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还应成为知识的更新创造者,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除了是课堂的主体,还应是发展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师生之间在课内课外都是民主、平等的。
  (四)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要对教学评价有新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进行的一种质量衡定。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评价也直接影响和引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改在教学评价方面突出了内容、方法的全面性,注重了过程、态度和情感的体验。为此,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即把教学与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要对课程资源有新的认识
  在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上,依据教材是前提,但不能唯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开发实际、实用,具有学校、教师、学生特色的教学资源,并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完成从讲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教育的理想是为人的一切”,无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还是价值观。了解了新课改的目标、任务、原因、意义,政治课教师就应从改变观念开始,从课堂教学入手,积极地从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大胆创新,在反思中探索规律,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孔令金.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