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快乐来自体验 精彩缘于生成
作者:翟东晔
(一)走进生活,感知快乐
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与生活相“链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在学习课文的前几天,正好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校园里弥漫着桂花香。我们的学生整天都沉浸在桂花那浓郁的芬芳中。我给学生布置任务:细心观察,感受桂花给你带来的快乐。学生一下课就出去欣赏桂花,有的凑上前去闻闻,有的伸出手去摸摸,也有些女孩子采几朵夹在书中,让花香陪伴自己,还有几个大胆的模仿课文中的摇花情景,走上前去摇摇,让桂花飘落在头上、肩上、身上,尽情地享受着桂花给他们带来地快乐,当他们看到桂花树下被风吹落了一地的花瓣时,忍不住要走进花坛用手去撮一把放在手心里用两个指头捏一捏、用嘴对着手心吹一吹。因为学生有了这样的切身感受,学习课文时就特别轻松,学生的发言也要比平时积极得多。通过直观感受和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学校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孩子热爱生活的情趣。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二)走进情境,体验快乐
“没有情感的课堂是没有生命与活力的!”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乐学、易学。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两个情境。
1.音乐渲染入境。课文伊始,我在舒缓绵长的音乐声中朗读了这篇课文。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文中质朴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把学生带入与本文相和谐的情境之中,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上的基调。课文结尾我以一曲《故乡情》把学生再次带入浓浓的乡情,难忘的童年中。
2.画面展示入境。我使用了淡蓝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桂花”我用的是金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此外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三)走进文本,感悟快乐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简单地读,读出喜爱、快乐、亲情。
1.读出喜爱: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朴实”、“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找到了“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2.读出快乐:“摇花乐”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一家人的“天伦之乐”,全村人的“丰收之乐”。尤其作者在摇桂花时十分快乐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我让他们以喜欢的方式喊。学生很放得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拍着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3.读出亲情: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是呀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秀不过( ),他乡的(),( )。正如杜甫的一句诗;月是故乡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 )。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这种多层次、多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学生浸润在语言和人文所营造的营养蜜水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完善,情感文化的熏陶,时代文化的补充,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有语文素养的人。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