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克制”是班主任必备的心理素质
作者:朱玉兰
[关键词]克制 愤懑 怒斥 心理素质 必备
许多教育家都把“克制”作为一种教育必备的心理素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合理地、适当地、及时地运用“克制”心理,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从而达到不教而教,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许多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其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只有“愤懑”之情,缺少“克制”的高贵品质,而导致学生感情用事,自然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抗,极易误入歧途。
因此,谅解可以取得很好的心理效果,而“克制”是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必备的高贵品质之一。用“怒斥”学生的简单方法以建立班主任“威信”的现象,在中、小学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着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采取“怒斥”这种方法?其愤怒的情绪又缘何产生的呢?
我们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人的情绪在道德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遇到与自己恪守的道德标准相悖的情状之时,“怒懑”之情就会产生。然而,以“怒斥”的方式对待学生惟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崇高称号,抑亦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孟柯就曾十分尖锐地指出,对弟子的不良习惯“断之以怒,则反夷!”可见,愤懑情绪的外露和发泄,就其效果而言,只能是走向反面。学生受了点儿“怒斥”便想不开,轻者,凄凄惨惨,以泪洗面;重者,则走向极端,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弄得亲者痛,仇者快。“怒”并不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一名班主任来说,要具备“克制”的心理素质,并非朝夕之功。它首先要求班主任在思想深处确立起这样一个观念;改变学生不良习惯乃至错误,是一项长时间的艰苦“工程”。要“细水长流”。要“润物细无声”,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切不能“一怒以处之”。因为“怒”虽或能奏一时之效,然而,它却不能持之以久长。往往事隔非远,学生陋习又会“故态复萌”。况且,以“怒斥”建立起来的“权威”是虚假的,而“教师虚假的威信只能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然而,实际上对学生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倘若我们的班主任一味地以怒相对,那么时间越长,师生对立情绪势必会与日俱增,而教育人所做的工作又也必久而弥艰;反之,在可能发怒时予以克制,“用良好的榜样,施以温和的言词”,不断地以诚意去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则似乎即时效果甚微或不尽如人意,但长期耐心坚持,效果却就比较显著了。如一位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正想抄别人的作业时,班主任老师轻轻走到学生身边,悄悄地,亲切地说:“你能自己做”。相信学生会明白老师的提示,独立完成作业。同样是这句话,亲切热情地说,是运用“克制”心理,是关心爱护,严厉怒斥地说,就变成批评和讽刺,若加上手脚,更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此造成的恶果者亦时有所闻。
然而,我们中的有些班主任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的错误冒失,甚至一句错话作处理的时候往往不能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而屈服于自发情绪的横流。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言语讽刺、打骂、体罚,让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不仅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师生情绪对立,甚至会酿成连自己也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我当班主任期间遇到这样一件事,李明同学和科任老师发生尖锐的矛盾。他找到在课堂上收他玩具的数学老师又吵又闹,说老师有意整他,还说老师的严厉怒斥讽刺了他,挖苦了他,杨言要叫哥们整治整治,并放火烧老师的孩子。显然,这是一个在老师的“怒斥”下产生了抵触情绪的学生。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处在眼前的心理状态,李明是听不进批评的。班主任的工作只有“克制”情绪,用谆谆讲解做到学生心坎上,才是抓住了思想教育的根本。经过家访和多方面的调查,我了解到:李明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的重教意识淡薄,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使李明变得我行我素、情绪偏激,认为人都是尔虞我诈、欺善怕恶的,连老师的严厉教育也都是整他、欺负他,由此他常对教育他的老师采取报复行为。对李明的这种行为,我“克制”了粗暴情绪,向这类学生倾注了更多的爱,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融洽了科任老师的关系,也取消了李明的抵触情绪,让李明遵纪守法,用心于学习,促进了班级工作。难怪邹韬奋也说:“我觉得,忍耐性也是教师的一个特性”;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更把它视为教师职业要求中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之一。他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还告诫人们说:“在你叫喊之前,请先忍耐几秒钟,想一想;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的和你的学生谈话。”中外教育家的这些话,无疑是对班主任的有益告诫。这也是高素质教师必需的心理素质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应作为“克制”班主任自控能力培养的座右铭。我们每一位肩负培育后代使命的人民教师都应铭记这些嘉言,并继而身体力行之。